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2 16:06
【摘要】:剪刀之下无虚物,落剪便是祥与福。传统的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一直传递着百姓对生活的感知、对生命的感悟。然而,社会文化生态的大环境也牵引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偏离自有的方向。从原生态中乡村的兴盛期到近代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转变期,直至近二十年以来,创作型剪纸艺术占据了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主导性地位。人们逐渐遗忘什么是传统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不了解其独特价值及本土艺术特点,因此,研究本土文明传统,挖掘其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形成背景、民俗资源、风格化艺术特征及文化技艺,是解读其在文化传承、本土艺术特征视野中的关键。在原始文化、本原哲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统一的情感价值取向与独有的艺术语言特征。苦难的经历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与动力,人们透过剪纸诉说着生存和繁衍两大主题,倾诉着其风俗文化及价值追求。围绕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人们的一生。陕北民间剪纸在造型技艺、色彩象征、符号寓意上反映着该地域老百姓的心灵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农耕文明下劳苦人民独特的情感表达。在深厚的古老文化底蕴下,原生态的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固守了秦汉文化的稚拙之风,生动、具体地描绘着女性对自然群体礼俗、生活风俗文化的继承与阐释,技艺精湛而又简朴,风格兼有粗犷与稚拙、细致与秀美、写实与写意的多样性,整体兼顾了古朴稚拙、雄里藏秀的统一性风格,充满了随性自由、率真写情的艺术精神。当下的时代,原生态的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受到新艺术观念以及经济、技术发展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处于被绘画型创作取代、本原渐被遗忘的状态,其背后是传统剪纸技艺的“失传”和文化价值的“犹疑”问题。因此,挖掘其本原,将古老而经典的艺术原貌充分揭示,既是迫切的,也是必须的,相信这些内容对传承乃至创新都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文】:

赠品,民间剪纸,印数,剪纸


对于本原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看作是研究中国传统本原哲学的理论典范。《中国民俗剪纸史》4的出版填补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历史研究的空白,是早期为数不多的描述剪纸历史的书籍。这些著述在抢救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构建民俗剪纸艺术研究体系,以及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剪纸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到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是民俗剪纸的孕育期,并分析了其生发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文化基因以及母胎形式;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民俗剪纸的产生期,期间产生了贴花、胜、透雕与浮雕等艺术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俗剪纸的演变期,这一时期主要是非纸民俗剪纸的发展与嬗变;隋唐到五代期间,民俗剪纸得到普及,产生了节日、信仰、生活、礼仪的民俗剪纸并在宋、辽、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直至明清时期的鼎盛,产生了许多民俗剪纸艺匠和民俗剪纸大家。然而,根植于民间的剪纸艺术,也同样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到清末时期,随着民族的没落而渐渐失去了生长发展的土壤。

民间剪纸艺术,窗花,书店,高原


诗人艾青在《西北剪纸集》中作《窗花剪纸》一文,文中纸的收录情况,记载了西北民间剪纸艺术当时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入现代生活的展望与美好夙愿。这篇文章成为了研究当时西北地区现状的重要文献之一。《西北剪纸集》一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纸作品集是由陕北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图案教员吾石在 1941 年进行收藏整理,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528.1


本文编号:2568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68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