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论

发布时间:2020-01-17 19:56
【摘要】:近年来,“非虚构”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目前,学界对“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其再作一定程度的研究、阐释是有必要的。当下兴起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其渊源传统主要有二:一是西方的“非虚构”写作,二是中国的“非虚构”诗学传统。2010年以来,中国“非虚构”写作在文学期刊、出版社、网络及新媒体等平台的助力下蓬勃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以“非虚构”为中心的作品征集、文学评奖、文学研讨、评论、访谈、成立相关研究机构等活动。从作品内容来看,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主要有两个向度,即面向历史或现实;主要有三种类别,分别为自我经验类、调查访问类、史传书写类。从写作方式来看,“非虚构”写作在运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的同时,吸收借鉴了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非虚构”写作的快速兴起,形成了一道独特文学景观。“非虚构”指向一种写作方式、叙事策略。“非虚构”这一名称,突出强调了对当前囿于书斋、脱离现实、凭空想象的文学虚构方式与现状的叫板,对“文学等同于虚构”这一观念的反拨;“非虚构”这一表述是相对平和的,它不是激进的“不虚构”“无虚构”“反虚构”。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非虚构”本身就是文学的根本特性之一,“非虚构”与“虚构”共同构成文学的根本特性和存在基础,二者是相互依存、互融互通而并非二元对立的,“非虚构”中本身就包含了“虚构”,这是“非虚构”能够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文学发展实践角度来看,如今,非虚构的真实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比虚构的小说(文学)更精彩、更虚幻,“非虚构”与“虚构”二元对立的现实文化语境不复存在;当前的虚构文学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力,介入社会、增强影响力、扩张话语权成为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这是“非虚构”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策略的重要实践依据。从“非虚构”叙事策略自身角度来看,它以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为题材,并深入挖掘比事实更广阔、更幽深、更复杂的人性与真相,由此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虚构”的文学意义;作品拥有相对更多的非虚构成分,但同时,“非虚构”叙事中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虚构”。“非虚构”蕴含着一种文学精神、文化精神。“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是当前时代文学文化与社会心理危机的一种表征,它意味着对这种危机的心理反应和文化应对。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虚拟的时代、文学无力的时代,人们普遍有着求真求实的心理需求。时代呼唤“非虚构”的文化和有力量的文学,“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征着人们的一种文化选择,意味着扩张文学话语权的尝试与努力。这种文化应对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但总体说来,它渐渐从不自觉走向了自觉。“非虚构”写作所蕴含的真实、介入、行动、在场、独立、理性等精神品格,拥有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非虚构”写作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融、传统相继、“典型”相通,可视作对现实主义的拓展与发展。“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引起了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刻变革,它提醒我们应当心怀一种更整全、更宽广、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学观念,其发展对于建构健康的文学生态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其“文学性”、文体属性等几个论争问题,应当辩证看待。多种文学艺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使“非虚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开放的文学性”;对其“文学性”的质疑,是一种相对狭隘的看法。“‘非虚构’文学”的涵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当的包容性,应当注意其狭、广义之别。“非虚构”写作还处于不断探索、成长的过程之中,有必要进一步推动其创作实践及相关研究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全;;小说与非虚构的混融及其文体创新意义[J];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01期

2 刘卓;;“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及局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01期

3 王光利;;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4 哈建军;;“非虚构”的人类学观察[J];当代文坛;2017年04期

5 李祖德;;“非虚构”的踪迹、可能性与问题[J];文艺评论;2017年05期

6 李松睿;;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04期

7 王轻鸿;;非虚构与信息时代的文化逻辑[J];文艺研究;2016年06期

8 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J];文学评论;2016年03期

9 张玉能;;实践转向与文学批评[J];文学评论;2014年01期

10 李丹梦;;“非虚构”之“非”[J];小说评论;201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赖大仁;;追求典型化创造 攀登文艺创作高峰[N];文艺报;2017年

2 张瑷;;非虚构文学的新现实主义精神[N];文艺报;2012年

3 梁炀;;非虚构,让文学回到现实[N];文汇报;2011年

4 王干;;非虚构:文学期刊的文化转向[N];人民日报;2011年

5 王晖;;“非虚构”的内涵和意义[N];文艺报;2011年

6 许珊珊;;非虚构文学和非虚伪写作[N];文艺报;2011年

7 王安忆;;虚构与非虚构[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露;梁鸿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D];三峡大学;2016年

2 徐慕旗;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非虚构写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0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570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2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