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

发布时间:2017-03-26 00:01

  本文关键词: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在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等社会主要方面都经历了连续不断的震撼和改造。这种震撼和改造增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在因素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集中生成于1914-1924年这十年时间,在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又是最具能量的事物。它的能量不仅表现于战争使世界出现的有利于中国发生革命的种种变化,还表现于对战后世界的持续作用。这种变化的累积成就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因素的成长,直至大革命的发生,最终完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升级提供了充分条件,社会矛盾激化之后必然朝着矛盾的解决方向前进,这就是革命的方向。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最为重要的历史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有着辩证的矛盾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新的世界格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思潮形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事件。如十月革命的发生;民族国家的稳固;战胜者对战败者的企图受到前所未有的抑制;理性主义的再思考和思维的发散式倾向给人类个体思想空间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拓展。世界格局的最新发展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本身从总体上提供了必要的外因条件。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因战争而发生的变化,中国对战争的介入,还是战争催生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来说,国际因素作为外因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国际因素通过作用于国内因素而使国内社会事物发生变化。在本文中,国际因素并不总是处于外因地位,理由是:其一,由于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列强有时能够成为直接主宰中国的力量并发生直接的作用,即国际因素直接改变国内社会事物,即成为矛盾同一体的两个方面。其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有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却有着特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而无产阶级革命从来都是世界性的,它与国际因素相生相伴;其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形成和施行并不仅仅针对国内的封建军阀,而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国际因素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时可以作为外因,有时可以作为同一矛盾内的两个方面而存在。同样,国内因素也并非全部处于内因地位,当它作为外部因素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它就成为了外因。对于上述国内国际因素地位的理解应立足于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畴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而不是中国现代史纲。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中国社会整体都起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战的影响和作用这个中心努力作出较为系统的论述。其一,一战及战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战期间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工业门类和工业品使用范围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比例实现了大幅的提升,资本的触角在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延伸,资本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大幅增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而由于国际资本在华投资规模扩大,中国的工业由低水平的近代层面向现代层面转进,缩短了中国工业与西方工业的差距,以至于到二十年代前后,中国已能生产万吨级大轮。只有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才得以形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主体,而它正是一次大战的衍生结果。没有一次大战,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将会迁延时日,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条件也将另待机遇。虽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其必然性,但一次大战所创造的机遇和条件是必然性到现实性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二,一战及战后对中国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战前的列强对中国实行合力控制政策,由于合力控制造成的竞争,常常不能顾及中国的国力底线进行掠夺。一战中,西方传统强国受到了削弱,美国、日本得到了增强。战后,美国与西欧联手共同限制日本扩张,与日本争霸,同时限制苏俄在东方的发展。这样,就使得中国从单纯的被掠夺的对象地位变成既被掠夺又被笼络的对象地位。在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下,北洋军阀政治也不断地向着愈加反动的方向演进。起先,一战初期,袁世凯逆流而动实行帝制复辟,造成国内外两方面的失败;后来,承接袁世凯假“共和”政治遗产的北洋军阀将国家推向军阀混战的深渊。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作用下,现代史上意义重大的五四运动得以发动,并引发了中国民主主义意识的高涨。高涨的民主主义意识与封建军阀政治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迹象日益显现。其三,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一战促成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而革命成功后的苏俄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是起始性的。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的范例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单纯的思想讨论向现实政治转化。它帮助中国适时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并促成了两党的合作。没有苏俄的直接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统一战线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都将大大推迟。其四,一战及战后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独特的地理关系使中国近现代革命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受日本的影响。仅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先后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留日学生眼界的拓展,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触动,日本对东北、山东、福建、台湾的侵略等,都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五,一战及战后老牌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老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以及引入中国参战,增强了中国军阀势力,进一步加深了国内政治分裂,以及助长了日本独霸中国企图。战后的巴黎和会以及华盛顿会议,显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强和以经济侵略为主的策略改变,同时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的情绪。战后国际形势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影响还表现在:战后西方列强回潮东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图谋中国的进程,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北洋政府进一步被弱化,使得南方革命政府有了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被一战削弱了的西方列强必须对抗日本的霸权威胁和苏俄的革命威胁,此时中国实际上迎来了少有的威胁减缓时期。西方由于执行严重的私利原则,在中国很难确定可靠有力的代理人,而苏俄在革命的目标下,很自然地确定了具有革命潜质的南方革命政府,造成中国民主革命派弃美投俄。在这些影响和变化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革命的发生、发展便顺理成章了。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言,无论政治、经济或外交条件的形成,还是对西方价值观念迷信的打破,对民主、科学、进步的现代意识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都得益于一战及战后国内国际因素的推动。总之,没有战争的洗礼和塑造,以及大战形成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人民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关键词】:开端 经济变化 北洋政治 帝国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61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导言12-26
  • 一、论文研究的缘由和说明12-20
  • 二、相关文献综述20-24
  • 三、相关概念界定24
  •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24-26
  •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变化与中国新民主革命新因素的成长26-54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变化26-38
  • 一、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路径26-29
  • (一)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由来26-28
  • (二) 传统经济行业现代化及引起的社会变化28-29
  • 二、一战对中国经济的显著影响29-31
  • 三、现代性经济因素的迅速成长31-38
  • (一) 工业资本的急剧增长31-32
  • (二) 工业体系初现端倪32-33
  • (三) 银行业的发展33-34
  • (四) 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34-36
  • (五) 一战及战后在华殖民资本的发展36-38
  • 第二节 中国现代经济因素的成长与军阀制度的对立38-40
  • 一、民主与横征暴敛39
  • 二、安定与穷兵黩武39-40
  • 三、统一与军阀割据40
  • 第三节 经济变化与社会各阶层的再塑造40-46
  • 一、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成型41-43
  •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拓展和深入41
  • (二)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多元化41-42
  • (三) 资产阶级社团应时而兴42-43
  • 二、工人阶级的壮大、集中和特点43-44
  • 三、城市化与新市民阶层和新知识阶层的形成44-46
  • (一) 城市化的发展44-45
  • (二) 现代市民阶层的形成45-46
  • 第四节 新经济变化引起的民主革命观念46-52
  • 一、现代经济捧起资产阶级的主体意识和自为意识46-47
  • 二、新经济培育起无产阶级的劳农革命意识47-52
  • (一) 生活方式的进步与现代意识47-49
  • (二) 西方现代价值观念影响的扩大49-50
  • (三) 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技术的成长50-51
  • (四) 经济能力的成长51
  • (五) 现代政治观念的成长和工人组织团体的兴起51-52
  • 本章结语52-54
  • 第二章 一战及战后北洋军阀政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54-83
  • 第一节 一战期间袁世凯政府的政治表现56-63
  • 一、一战时的袁世凯政府56-61
  • (一) 复辟思想与行为56-59
  • (二) 中立政策与一战59-61
  • 二、一战与袁世凯政府的政治遗产61-63
  • (一) 封建到假共和的过渡61-62
  • (二) 军阀格局的形成是袁世凯最大的政治遗产62-63
  • 第二节 战后的国际环境与北洋政府63-68
  • 一、以参战为由军阀政府军事力量的扩张63-65
  • (一) 参战借款提升了北京政府力量,助长了军阀混战63-64
  • (二) 参战使实力派集团各有所得,分裂势力增强64-65
  • (三) 意欲利用列强,实质祸害国家65
  • 二、战后帝国主义回潮东亚引发的军阀政治新格局65-68
  • (一) 战后国际格局与北洋三大军阀体系的形成66-67
  • (二) 直、皖交替67-68
  • 第三节 战后军阀政治与民主主义的矛盾68-81
  • 一、战后军阀政治的新变化68-78
  • (一) “民主共和”形式与实质上的专制制度68-70
  • (二) 军事系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地位70-71
  • (三) 形式上的“统一”与实质上的“分裂”71-78
  • 二、战后五四运动引发民主主义意识高涨78-79
  • 三、军阀专制政治与民主主义因素的成长形成尖锐矛盾79-81
  • 本章结语81-83
  • 第三章 一战后的苏俄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83-123
  • 第一节 一战与十月革命及苏俄的成立83-88
  • 一、一战中的沙俄及其危机83-85
  • (一) 沙俄卷入帝国主义战争83-84
  • (二) 沙俄帝国主义的危机84-85
  • 二、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85-88
  • (一) 一战时期俄国革命因素的成长及二月革命85-86
  • (二)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与人类第一个劳农政府86-88
  • 第二节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8-98
  •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震动88-93
  • (一) 十月革命前中国思想界的状况88-90
  • (二)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的新变化90-93
  • 二、苏俄劳农政府形态与中国“社会主义思潮”93-98
  • (一) 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的早期认知93-94
  • (二) 苏俄劳农政府形态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示范作用94-97
  • (三) 以列宁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渐入主流97-98
  • 第三节 一战后苏俄国际战略与中国革命98-122
  • 一、战后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围剿98-100
  • 二、苏俄的抗争及其东方战略100-105
  • (一) 苏俄的反围剿措施100-102
  • (二) 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工作特征102-103
  • (三) 东方战略的出台103-105
  • 三、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05-109
  • 四、苏俄的支持与中国大规模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109-122
  • (一) 苏俄对建党事业的支持109-111
  • (二) 苏俄联合国民党政策的确立111-118
  • (三) 苏俄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促成国共合作118-120
  • (四) 大革命的前夜——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高涨120-122
  • 本章结语122-123
  • 第四章 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123-166
  • 第一节 日本对华经济、军事、政治扩张123-144
  • 一、日本对华经济政策及扩张124-131
  • (一) 一战及战后的日本经济124-128
  • (二) 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经济政策128-129
  • (三) 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经济扩张129-131
  • 二、一战及战后日本对华军事侵略131-139
  • (一) 一战期间日本对华军事侵略131-135
  • (二) 战后日本对华军事政策及扩张135-139
  • 三、一战及战后日本对中国政治的影响139-144
  • (一) 一战期间日本对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政治影响139-142
  • (二) 巴黎和会中国对日外交的失败142-144
  • 第二节 一战及战后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及在中国的传播144-154
  • 一、一战及战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新发展145-147
  • 二、一战及战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147-154
  • (一) 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日本姻缘147-149
  • (二) 一战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49-152
  • (三) 由日本向中国传输社会主义的杰出人物152-154
  • 第三节 一战及战后日本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因素的成长154-165
  • 一、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激发了中国民族主义因素的成长154-163
  • 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163-165
  • (一) 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流派和实践163-164
  • (二) 日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164-165
  • 本章结语165-166
  • 第五章 欧美列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因素的成长166-193
  • 第一节 欧美忙于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66-170
  • 一、欧美吸引中国参战政策及其影响167-169
  • (一) 袁世凯政府在一战初期的观望167
  • (二) 将中国引入一战167-168
  • (三) 欧美列强引入中国参战壮大了北洋军阀实力及其后果168-169
  • 二、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对日本在华扩张行径的妥协及其后果169-170
  • (一) 欧美列强对日妥协169-170
  • (二) 欧美列强对日妥协造成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170
  • 第二节 战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与中国政治170-182
  • 一、战后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政策的新变化171-177
  • (一) 两次条约与中国问题171-173
  • (二) 欧美列强对华侵略的重点转向经济领域173-175
  • (三) 外交空间的拓展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国际地位175-177
  • 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弃美投俄177-182
  • (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直接引发中国反帝热情177-179
  • (二) 英、美对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态度179-181
  • (三) 孙中山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后的反帝意识181-182
  • 第三节 一战前后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182-187
  • 一、西方民主主义与新文化运动182-184
  • (一) 西方民主主义在中国的流行182-183
  • (二) 西方民主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联系183-184
  • 二、五四后中国民主主义思潮的新变化184-187
  • (一) 西方文化危机带来的民主主义危机184-185
  • (二)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民主主义中突围185-186
  • (三) 中国民主革命心理新变化186-187
  • 第四节 老牌帝国主义与国民革命对象187-192
  • 一、老牌帝国主义与不平等条约体系188-189
  • (一) 战后老牌帝国主义的新态势188
  • (二)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延续188-189
  •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反帝目标189-192
  • (一) 反帝目标的确立过程189-191
  • (二) 国共两党反帝政治主张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1-192
  • 本章结语192-193
  • 结语193-198
  • 参考文献198-20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09-210
  • 后记2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颖;共产国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2 张奇才,黄德渊;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探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陶建荣,黄国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陈独秀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牛大勇;国民革命时期影响列强对华政策的若干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5 肖刚;;战后初期美国“扶蒋压共避免内战”对华政策的形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郑师渠;;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郑师渠;;欧战后国人的“对西方求解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张北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北根;;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对待山东问题的态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王蓉霞;;华盛顿会议前夕英国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印少云;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3 赵崇华;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研究(1920-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4 马建标;权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务的政治化(1915-1922)[D];复旦大学;2008年

5 艾虹;苏俄(联)政府与中国地方实力派关系研究(1917-1927)[D];吉林大学;2010年

6 黄华;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国民革命[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云霞;共产国际、苏俄在华政治盟友的选择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张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玉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初探[D];河南大学;2005年

4 荣卉;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美蒋合流(1900-1928)[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元刚;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耿文娟;试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微;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外交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王丛;欧战与五四前后社会主义的介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光田;苏俄东方战略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实施[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王磊;论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若干因素研究(1914-1924),,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67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8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