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松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8:16

  本文关键词:沈清松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西方近代以来所产生的“主体性膨胀”、“二元对立的思维”和“分割与宰制”的现象,沈清松主张通过“对比哲学”和“外推”策略予以疏解。“对比哲学”将主体与系统、共时与贯时、意义与结构、有意识的努力与潜意识的决定置于动态互动的差异对比之中,在尊重多元差异的同时、共同隶属于某一整体。“外推”策略是“对比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走出自我、走向多元他者。从“对比哲学”到“外推”策略,沈清松建构了一个“多元对比”、“慷慨外推”和“充量和谐”的哲学体系,并将它们运用到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以及跨文化哲学的建构之中。在科技与人文的对比情境下,他主张立基于中国哲学,重建一种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优先的新科学典范。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情境中,他主张对儒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再诠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根本处连接重生。在跨文化哲学的建构中,他旨在超越宰制、对立的文化歧视,以全球化为背景,重建一种平等互动的文化会通模式。总而言之,沈清松作为台湾新士林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既承继了新士林哲学的固有传统,也引领了其纯哲学化、伦理化、实践化的新开展,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
【关键词】:沈清松 对比 外推 他者 台湾新士林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9
  • 导言19-35
  • 一、沈清松的哲学历程19-21
  • 二、台湾新士林哲学简介21-23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3-32
  • 四、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32-35
  • 第一章 沈清松“对比哲学”概述35-52
  • 第一节 沈清松“对比哲学”的理论背景36-40
  • 一、“对比哲学”的国际理论背景36-39
  • 二、“对比哲学”的国内理论背景39-40
  • 第二节 沈清松“对比哲学”的涵义40-45
  • 一、何为“对比”40-43
  • 二、“对比哲学”的层次43-45
  • 第三节 从中国文化前景来看“对比哲学”的意义45-50
  • 一、对已往文化运动的反省45-47
  • 二、文化前景的理论层面探讨47-48
  • 三、文化前景的实践层面探讨48-50
  • 本章小结50-52
  • 第二章 沈清松“对比哲学”的“外推”策略52-71
  • 第一节“外推”的涵义及步骤52-56
  • 一、“外推”的涵义53
  • 二、外推的第一步——“语言外推”(linguistic strangification) . 3553-54
  • 三、外推的第二步——“实践外推”(pragmatic strangification) 3654-55
  • 四、外推的第三步——“本体外推”(ontological strangification)55
  • 五、与“外推”策略连贯的认识论策略——“语言习取”55-56
  • 第二节“外推”策略的理论预设56-59
  • 一、从自我走向多元他者56-57
  • 二、面向他者的慷慨之德57-58
  • 三、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张力与回归58-59
  • 第三节“外推”策略的中国哲学依据59-61
  • 一、“外推”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基础59-60
  • 二、“外推”在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论基础60-61
  • 第四节“外推”策略的重要价值61-64
  • 一、“外推”是科技整合的重要知识论策略61-63
  • 二、“外推”是建构跨文化哲学的重要策略63-64
  • 第五节 对“外推”策略的诘问与辩析64-69
  • 一、“外推”的慷慨与“对比”的等差——论“外推”的伦理属性64-66
  • 二、可普化性与独特性——论“外推”的价值判准66-67
  • 三、理解的诠释与批判的补充——论“外推”的步骤和层次67-69
  • 本章小结69-71
  • 第三章 科技与人文的对比情境——“对比哲学”的实践向度之一71-109
  • 第一节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探讨71-79
  • 一、科技的内涵71-73
  • 二、人文的内涵73-74
  • 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与互补74-75
  • 四、科技发展与人文主义的相互促进75-76
  • 五、科技生根与中国的人文精神76-77
  • 六、外推——科技与人文的沟通策略77-79
  • 第二节 对当代科技的诘难与人文主义的批判79-85
  • 一、科技运作的当代思潮诠释79-81
  • 二、科技发展所引发的伦理、政治意涵81-82
  • 三、资讯时代的科技魔咒82-83
  • 四、当代反科技运动的意旨与实质83-85
  • 第三节 科技时代的文化系统及其展望85-96
  • 一、文化的内涵85-87
  • 二、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机制87-88
  • 三、科技时代的伦理道德88-91
  • 四、科技时代的艺术创作91-94
  • 五、科技时代的宗教信仰94-96
  • 第四节 中西科技的互动与对比典范96-103
  • 一、早期中西科技的互动与审视96-97
  • 二、近代科技互动典范的回顾97-99
  • 三、回归中国哲学探索科学新典范99-103
  • 第五节 科技时代中国哲学的启示与贡献103-108
  •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103-105
  • 二、中国哲学对科技有限性的贡献及自身的修正105-108
  • 本章小结108-109
  • 第四章 儒学在现代脉络中的回归与创造——“对比哲学”的实践向度之二109-143
  • 第一节 儒学核心伦理道德思想的再诠释109-113
  • 一、儒家的“仁爱”思想109-112
  • 二、“开放、整全的人文主义”伦理112-113
  •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对比情境113-124
  • 一、伦理道德方面的对比113-114
  • 二、民主政治方面的对比114-119
  • 三、科技方面的对比119-121
  • 四、自然观方面的对比121-124
  •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的会通124-128
  • 一、发挥“仁爱”之心,破除“宰制”的制约125-126
  • 二、重视“开放、整全的人文主义”,纠正“异化”的扭曲126-127
  • 三、基于“人性本善”,走出虚无主义127-128
  • 第四节 儒学的创新与现代价值128-138
  • 一、从孟子“义利之辨”看儒学对现代伦理的意义129-135
  • 二、重建自然与心灵的关系135-138
  • 第五节 台湾新士林哲学与当代新儒家的对比138-142
  • 一、以“主体性”为根据的当代新儒家139-140
  • 二、面向“他者”的台湾新士林哲学140-142
  • 本章小结142-143
  • 第五章 跨文化哲学的建构——“对比哲学”的实践向度之三143-181
  • 第一节 全球化视域下的跨文化哲学143-151
  • 一、“全球化”概念的明晰143-147
  • 二、从比较哲学到跨文化哲学147-148
  • 三、跨文化哲学的可行性策略148-149
  • 四、跨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传输149-151
  • 第二节 跨文化哲学文本研究的诠释原则与方法151-156
  • 一、第一层原则:一般诠释原则152-154
  • 二、第二层原则:尊重中、西经典文本特性154-155
  • 三、第三层原则:尊重文本作者所提供的诠释原则155-156
  • 第三节 跨文化哲学建构的内在动力——欲望156-160
  • 一、“欲望”是走向他者的根源动力157-158
  • 二、语言表象对欲望的意义诠释158
  • 三、隐喻与叙事的显征158-160
  • 第四节 跨文化哲学建构的实践举例160-164
  • 一、法国、欧洲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会通160-161
  • 二、托马斯自然法与老子天道的会通161-164
  • 第五节 可普化伦理与宗教交谈164-179
  • 一、伦理与宗教的人性论起源165-168
  • 二、可普化伦理的建构与健全的生活168-171
  • 三、跨文化视野下的宗教交谈171-175
  • 四、佛教与基督教的交谈实践175-179
  • 本章小结179-181
  • 结语 沈清松哲学的历史定位及其启示181-194
  • 一、沈清松哲学的历史定位181-191
  • 二、沈清松哲学的理论启示191-194
  • 参考文献194-201
  • 致谢201-20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2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凌霞;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士林哲学之研究与前瞻[J];现代哲学;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沈清松哲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0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