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源流与当代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0:58
【摘要】:节庆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从来都是充满着绚丽的色彩,它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精神气质、审美情趣乃至价值取向。人类节庆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元素的融入,使节庆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元多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艺术文化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随之愈发重要。相对于传统节庆而言,现代艺术节作为一种以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为核心内容的“新兴”节庆品种,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艺术审美需求、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以及丰富市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当代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直接给予智力支持,而且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艺术节融艺术活动、娱乐休闲、文化旅游、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使其在建构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带动地区旅游业等增强国家软、硬实力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也渐成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自上世纪80年代起,现代艺术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许多地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艺术节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并正努力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因此,在全党全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刻,在我国艺术节方兴未艾之际,对现代艺术节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立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采用古今交错、纵横铺排、史论结合的方法,以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节作为典型案例,基于“存在的合理”与“合理的发展”两个重要基点,对现代艺术节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性研究。所谓“存在的合理”,即从艺术节的沿革历史、社会作用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艺术节作为现代人类文化活动样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做分析论证。首先,运用历史思维,对艺术节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内在逻辑进行思考,对中西方艺术节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和历史分期。虽然现代艺术节作为一种独立的节庆品种最初是兴起发展于欧洲国家,但是,艺术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艺术节并非源自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悠久而古老的传统节庆文化中,“中国式艺术节”自古有之。如古代庙会、赛会、灯会、书会等,这些集艺术表演、娱乐休闲和商贸往来于一体的,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俗特色的艺术文化活动,构成了我国古代社会中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节形式。第二,通过对现代艺术节基本内涵的剖析和主要特征的归纳,把握艺术节与人类生存、城市更新和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从而对现代艺术节多元化的价值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所谓“合理的发展”,即通过对现代艺术节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对中国未来艺术节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首先,运用辩证思维,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出发,在大量实例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艺术节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的运营模式、产业化的运作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找出其矛盾之所在、问题之根源。第二,结合具体案例,从“打造小城镇中的‘大艺术’”、“打造弘扬民族经典的艺术节”、“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以及“打造雅俗共赏的全民节庆”四个方面对现代艺术节的发展趋势进行案例研究。第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创新思维,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时代特点、本土文化,对我国未来举办体现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节提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时代性、应用性的方向和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王庚年;论先进文化的十大特性[J];电视研究;2003年11期

3 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J];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4 流星;珍爱我们的有形文化资源[J];景德镇陶瓷;2004年01期

5 张祖群,赵荣;多元文明交融视野下的文化景观视点——以西南地区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郭宁;山东省文化景观空间差异的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03期

7 殷书良;实施“文化兴区”战略 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J];前线;2005年10期

8 刘济生;中国四大传统文化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包泽;药文化拾趣[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年01期

10 刘绪义;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哲学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4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5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杨宏海;;特区文化精神与城市竞争力[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潘丹;;全球化与北京的文化产业[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9 黄亚平;林小如;姜珊;;武汉江滩文化景观塑造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戴代新;;基于文化景观视野的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方法探索——以崇明海洪港创意农业聚集区规划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转贤;浅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N];山西日报;2005年

2 ;专家畅谈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今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唐一军(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6年

5 邹鹏辉邋郑英;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N];江阴日报;2007年

6 景亮邋许杰;兴文化呼唤大思路[N];烟台日报;2007年

7 娄清;保护贵州文化景观和文化线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孙睿 郑毅津;让世界遗产文化走进高校校园[N];中国旅游报;2009年

9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记者 毕征 何雪华 杨明 任朝亮 罗桦琳 汤南 刘海健 曾卫康 文远竹 廖靖文;鼓励生产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N];广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3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8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9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永友;我国国防工业院校的大学文化体系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竞;历史村镇文化景观构成与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郭晓;武汉城市文化景观类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雯莉;浙江城镇文化景观地缘性特征及形成肌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巍;网络文化的异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6 田薇;对“芙蓉”现象的文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殷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亚平;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表达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游荣盛;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吴晓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1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41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2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