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德的消解与超越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20:32
【摘要】:缺德作为汉语中表达人们日常伦理观念的重要语汇而被人们频繁的使用。本文试图将缺德这个语词置于学术研究的视野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本文论及的缺德和日常使用的缺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共五章内容。首先,从论题研究的缘起入手,分析了缺德研究的重要意义,研判了当今学术界在关于缺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对缺德概念进行澄清,考察缺、德的语义,界定缺德的含义,开显出缺德的本质,同时对缺德三种类型:善恶之分,相对绝对之分和个体社会之分进行了分析。随后的内容围绕缺德的善恶之分展开。缺德为恶主要考察其表象,从缺德发生的社会环境、运行因素和主体承担等方面追问原因,并探讨缺德为恶所导致的对社会、道德和人的危害。缺德为善主要考察其表象,从道德规范的滞后效应、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推动等方面分析原因,彰显缺德为善对预示道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完善的积极意义。最后,结合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论述了缺德的超越与消解之途。缺德的消解是指对缺德为恶的矫正、修补。其要旨在于,通过落实道德惩罚,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并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人们不愿为恶,不能为恶,并促使恶向善的转换,以达到为善的目标。缺德的超越,是肯定缺德为善的积极价值,是对缺的德的超越,促使新道德代替旧道德,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原则。这种意义上的超越可以通过实施合理的道德奖励,充分激发个体道德活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创造性不断显现,从而推动道德规范体系的不断更新、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对缺德的善恶分析并不是试图为缺德现象作辩护,也不是鼓励人们去为恶,更不想以道德相对主义来混淆人们的是非观念,只是试图在对日常生活化的伦理观念进行研究时嵌入一种哲学思辨的思维,以一种对既有道德审慎批判的态度审视人类道德生活,并努力通过道德履践促进道德的发展、进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茂水;道德教化:问题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年06期

3 王淑芹;李淑英;;新闻道德缺失的诱因分析[J];道德与文明;2007年01期

4 向玉乔;;论道德宽容[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5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中的道德缺位及其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年03期

6 章海山;目前的道德需要“重建”还是“创建”?[J];道德与文明;1996年03期

7 唐凯麟;论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一种依据马克思主义文本的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郭锭焕;21世纪家庭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全球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9 许启贤;关于当前道德“滑坡”、“爬坡”问题的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4年06期

10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7期



本文编号:2740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40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