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态量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动态量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我们以来源于动词的量词即动态量词为考察对象,综合运用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语言库藏类型学理论、意象图式与凸显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和话题和焦点理论对动态量词及其动态量构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揭示动态量词及其量构式的语法特点、语义功能和产生、形成的机制和原因,并力图将这些本体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以提高量词的教学效率。全文共分七大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为动态量词的概貌研究。首先对动态量词进行界定,根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动态量词的范围;然后采用多角度、多标准相结合的分类方式把动态量词划分为两个大类和六个小类,构拟出动态量词系统的层级;最后描写动态量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为动态量词的演变与发展研究。从历时的角度构拟出动态量词的语法化轨迹;从认知转喻、句法上的重新分析、语义上的扩展和量词系统内部调节四个维度考察动态量词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并从语言表达、语言类型和词类显赫三个层面分析动态量词语法化的动因。我们的研究并不止步于动态量词的历时演变过程,还着眼于动态量词范畴属性的动态性,探求动态量词进一步非范畴化的表现形式和动因。 第四章为跨类动态量词的专题研究。首先论述跨类量词的表现形式;然后分析跨类量词的历史形成过程和原因;最后探讨名、动量跨类量词的扭结情况,并提出我们的解决办法。 第五章为动态量构式研究。把其划分为动态名量构式和动态动量构式两类来进行讨论。首先从使用频率、自足程度、扩展能力、语义功能、注意焦点和语体风格六大方面考察“数量名”和“名数量”这两个动态名量构式的不平衡性的表现并分析造成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然后从地位和功能两个层面考察动量前置和后置构式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力图把历时的、共时的和跨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揭示这两种动量构式不对称性的原因;最后考察两个及以上量构式组配而成的量关系构式的生成机制,并给予认知上的阐释。 第六章为动态量词的应用研究。把动态量词的本体研究成果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动态量词的语法特点,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期更好的指导动态量词的教学,进而提高整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量词教学的效率。 第七章为文章的结语部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动态量词 词类显赫性 跨类性 动态量构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一、 绪论10-30
- (一) 选题背景10-11
- (二) 研究现状11-22
- (三) 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22-29
- (四) 语料来源29-30
- 二、 动态量词的概貌30-46
- (一) 动态量词的范围30-34
- (二) 动态量词的分类34-37
- (三) 动态量词的特征37-39
- (四) 动态量词的功能39-44
- (五) 小结44-46
- 三、 动态量词的演变与发展46-74
- (一) 动态量词的语法化轨迹46-53
- (二) 动态量词语法化的动因53-58
- (三) 动态量词的演变机制58-66
- (四) 动态量词的非范畴化66-72
- (五) 小结72-74
- 四、 跨类动态量词研究74-93
- (一) 跨类量词的表现形式74-79
- (二) 跨类动态量词语义格局的形成79-88
- (三) 名量词与动量词的扭结88-92
- (四) 小结92-93
- 五、 动态量词构式研究93-116
- (一) 数量名与名数量构式的不平衡性93-100
- (二) 动量前置与后置构式的不对称性100-107
- (三) 量关系事件构式组配的认知解释107-115
- (四) 小结115-116
- 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动态量词研究116-130
- (一) 桥梁—体验式教学法116-119
- (二) 动态量词的教学顺序119-123
- (三) 多义动态量词的教学策略123-128
- (四) 小结128-130
- 七、 结语130-133
- 附录一 动态量词语义的历时演变与共时表现133-144
- 附录二 动态量词调查问卷及教学课件144-147
- 参考文献147-152
- 后记152-15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宏泉;;量词的性质和数量表达的核心——语序类型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宗守云;;从范畴化看量词“束”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长江学术;2008年03期
4 吴长安;;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3期
5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6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7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8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9 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年04期
10 龙仕平;李建平;;秦简中的量词及其历时演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李知恩;量词的跨语言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辉;现代汉语事件量词的语义和句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语动态量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