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7:24

  本文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电影一直是以近乎独立的“类型片”的形式和地位而存在的。民族电影因为展示了众多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内容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优美的音乐歌舞、绚烂的民族服饰,还是鲜明的民族性格,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骄傲的美好画面。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事项,当今的民族电影由于在经济价值实现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从而也使民族电影可以发挥的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推进民族平等团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等重要功能未能很好的实现。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诞生以来,在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高潮之后,几经起伏,至今仍然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具有的核心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显现。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最大难题就在于难以在电影产业的三大属性即政治性、艺术性与经济性之间达成平衡。而这一困境的形成是与早期国产电影(含中国民族电影)在产生之初及其早期发展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中对这三个属性的处理一直存在失衡状态有着紧密的关联的。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困境原因的深刻思考就必须要在对早期国产电影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中才能实现。 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传入中国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在清末民国时期,救亡图存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最为急迫的任务。电影成为民族解放下宣传爱国主义的重要工具,其盈利潜力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人意识到了电影的发展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经济目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此后,从作为抗日救国情景下唤醒爱国热情的工具到担负着新中国培养各民族的国家意识的使命,从“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政治宣传与政治斗争的工具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成为拨乱反正的表征,再到当下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工具,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一直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就造成了电影产业的艺术性、娱乐性和经济性虽不时地被提到,但始终未能上升到与电影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等量齐观的地位。电影产业本身各个属性之间应有的平衡关系难以达成,从而制约了中国电影、包括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业化发展。 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也出现过所谓“叫好又叫座”的案例。这些电影的一个共性就在于:既契合了当时的政治语境与大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需求,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和商业回报。当下,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观念已经在国家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体制保障下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也在努力地走向市场,但电影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其效果也依然不尽如人意。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应该涵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等一系列的环节,而其中电影产品本身的开发是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现实基点。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以差异化的产品突显比较优势、用“世界的语言”讲述民族的故事、以产业化的运作达成真正的“叫好又叫座”。具体而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成为民族电影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满足人们尤其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交流的同时,为社会尤其是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带去实惠,增强其幸福感,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意识,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良好的产业化发展将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进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发展,也将为人类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的更多的可能性提供参考,使不同的文化持有者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发展历程 电影产业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9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导论12-49
  • 一、研究的缘起12-19
  • 二、概念界定19-31
  • 三、研究综述31-47
  • 四、研究框架47-48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48-49
  • 第一章 早期国产电影对电影产业属性的呈现(1895——1953年)49-93
  • 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经济诉求49-64
  • 一、电影产业的经济属性与盈利潜能50-54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经济属性呈现54-59
  • (一) 私营电影:利益至上54-57
  • (二) 红色电影:不计成本57-59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经济属性呈现59-64
  • (一) 私营电影:市场狭窄59-61
  • (二) 红色电影:市场开阔61-64
  • 第二节 特定时代的政治诉求64-83
  • 一、建构国家认同与社会动员64-67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政治属性呈现67-72
  • (一) 私营电影:主张教化社会,体现时政主题68-70
  • (二) 红色电影:鼓舞抗日热情,宣传爱国主义70-71
  • (三) 国民政府主导的电影:倡导民族精神,动员抗日救国71-72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政治属性呈现72-83
  • (一) 私营电影:遵循“三反”、“三不反”72-73
  • (二) 红色电影:培养国家认同意识73-83
  • 第三节 娱乐大众的艺术体验83-93
  • 一、从大众娱乐文化到艺术83-85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艺术属性呈现85-89
  • (一) 私营电影:“惟兴趣是尚”85-88
  • (二) 红色电影:寓教于乐88-89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艺术属性呈现89-93
  • (一) 私营电影:调适中的观赏性89-90
  • (二) 红色电影:重要的娱乐方式90-93
  • 第二章 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家认同建构与艺术表达(1954——1965年)93-128
  • 第一节 作为培养各民族的国家意识的载体93-117
  • 一、职能定位: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94-96
  • 二、为谁服务:工农兵96-97
  • 三、谁来生产:国有电影生产基地和军旅作家97-101
  • 四、生产什么:工农兵题材和民族团结主题101-104
  • 五、如何生产:国家认同主题下的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叙事104-117
  • (一) 以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确的主题强调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104-108
  • (二) 以简单化、模式化的叙事策略引导观众正确理解国家认同主题108-114
  • (三) 以个性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彰显平等与自由114-117
  • 第二节 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117-122
  • 一、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117-118
  • 二、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118-120
  • 三、对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的创新120-122
  • 第三节 对经济意图的压制与隐性实现122-128
  • 一、发行放映:统购包销与追求利润123-126
  • 二、短暂的票房价值讨论:电影是否是文化商品126-128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娱乐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经济诉求的正名(1977——1999年)128-149
  •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表征128-135
  • 一、延续“十七年”时期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的叙事策略,强化国家认同130-133
  • 二、反思历史与表现新时期各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宣传爱国主义133-134
  • 三、以台湾同胞在云南民族地区的见闻为题材,寓意“台湾回归祖国”134-135
  • 第二节 从唯政治化到回归艺术的本性135-139
  • 一、唯政治化:“高大全”与“三突出”135-136
  • 二、从否定到重新确认:娱乐本性的回归136-139
  • 第三节 从去经济性到经济意图的合理化139-149
  • 一、去经济性:不计成本与连年亏损139-141
  • 二、对经济意图合理性的积极印证141-149
  • (一) 改革开放与国家扶持下的经营发展141-145
  • (二) 机制改革与自负盈亏下的濒临倒闭145-149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政治性、艺术性和经济性三者平衡关系的探索(2000年以来)149-186
  • 第一节 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工具149-151
  • 一、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增进民族团结149-151
  • 二、城镇数字电影公益放映:构建和谐社会151
  • 三、边疆民族政策叙事:提升国家认同151
  • 第二节 作为民族文化自觉与娱乐体验的传播媒介151-157
  • 一、以故事化的手法讲述国家的边疆民族政策,提升艺术性和娱乐性152-153
  • 二、突破宏大叙事,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对自我价值的诉求153-155
  • 三、影片类型多元化,创新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155-156
  • 四、云南本土人才及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创作,凸显民族归属感156-157
  •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与“叫好不叫座”的境遇157-186
  • 一、作为战略性产业的电影:呼唤经济属性的回归157-159
  • 二、“云南现象”:市场探索取得进展159-168
  • (一) 政府支持:政策保障与搭建平台159-162
  • (二) 行业摸索:产品经营意识逐渐形成162-168
  • 三、“叫好不叫座”:经济价值实现的尴尬168-186
  • (一) 政府主导:重事业,轻产业168-172
  • (二) 背离市场:重个人表达,轻营销策划172-176
  • (三) “叫好不叫座”:重获奖,轻票房176-180
  • (四) 营销短视:重注意力,轻影响力180-186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实现文化表达与经济诉求的思考186-215
  • 第一节 以差异化的产品突显比较优势186-194
  • 一、突出绚丽的自然风光186-190
  • 二、立足独特的民族文化190-194
  • 第二节 用“世界的语言”讲述民族的故事194-204
  • 一、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潮流195-199
  • 二、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故事呈现人类共同珍视的价值199-204
  • 第三节 以产业化运作达成真正的“叫好又叫座”204-215
  • 一、构建成熟的产业价值链205-211
  • 二、以三个属性的平衡作为评价电影的标准211-215
  • 结语215-218
  • 参考文献218-23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233-235
  • 致谢2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莲;新中国私营电影业研究(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李二仕;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盘剑;娱乐的电影——论黄嘉谟的电影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安;;文化自觉与产业自觉 兼谈电影《静静的嘛呢石》的策划与运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王珏;;“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族叙事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郑洞天;杨远婴;解文;;对话2008[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启军;胡牧;;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袁成亮;;电影《阿诗玛》诞生记[J];百年潮;2006年03期

9 欧孟宏;;再论1930年代“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之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钟大丰;袁牧之同志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J];当代电影;1999年05期


  本文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6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b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