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

发布时间:2021-06-09 17:45
  柏拉图说:“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马克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那么,何为“完整的人”?如何培养“完整的人”?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主线,对“心灵的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等部分,正文共五章,其核心内容如下: 导言部分阐述了马克思提出“完整的人”这一问题背景、涵义和基本出路。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的根源及表现,指出“劳动异化”的结果是“人的异化”,即人不能“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相应地,马克思提出“完整的人”这一命题,作为解决“劳动异化”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而,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的最终答案是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的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多从多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完整的人”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这“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对“完整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第一章(心灵的嬗变)进行文献梳理和分析。第一节简要回顾了关于心灵概念的代表性观点,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心灵的基本观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总的说来,心灵的概念发展是一个不断祛除神秘性,提升科学性的过程。第二节梳理了一些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中关于心灵的观点。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育史上的教育哲学流派大多偏重于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心理结构的某些方面。比如,要素主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偏重认知,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情绪和经验,人本主义、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意志选择权利的尊重,而品格教育、个性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格的形成。基于这一框架性的发现,本文对“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教育理论的梳理和总结。 第二章(心灵的危机)阐述心灵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一节探讨了心灵危机的社会根源及表现。第二节探讨了片面的人,包括单向度的人,还从“片面的认知、疏离的情感、软弱的意志、畸形的人格”等方面论述了片面的心灵。 第三章(心灵的教育解放)阐述心灵的本真状态。第一节探讨心灵教育发生的逻辑起点。阐述了心灵原点的教育本质、心灵原点的确立标准,并最终把心灵的教育建立在儿童的天性上,即基于好奇的认知原点,基于依赖的情感原点和基于自主的意志原点。第二节阐述心灵教育的本真归宿问题,即探讨了认知如何导向“真”与“诚”,情感如何导向“和”与“美”,意志如何导向“善”与“恒”。 第四章(心灵的教育塑造)阐述心灵教育的基本机制,即矛盾、动力、原则和范畴等问题。第一节探讨心灵的矛盾和动力,探讨心灵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如传承与创新、接受与发现、理智与直觉、外显与内隐等认知矛盾,感受与表达、被爱与关爱、悲观与乐观、痛苦与幸福等情感矛盾,主动与被动、赏识与挫折、控制与自由等意志矛盾,以及个性与共性、本能与文化、稳定与可变等人格矛盾。还探讨问题、交互作用、关爱、接纳、目标、责任、文化、群体等条件何以成为心灵品质发展的动力。第二节探讨心灵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范畴导向。在综合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心灵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实践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在范畴导向上,建构了以认识范畴、情感范畴、意志范畴、社群范畴和超越范畴为基本框架的心灵教育体系。 第五章(心灵的教育实践)以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为例,探讨如何在理念和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展开心灵教育。第一节从心灵的角度分析了朱永新“理想教育”思想的心灵追求。第二节探讨了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和主题反思何以促进心灵品质生成,从习惯养成的角度阐述了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对于心灵品质生成的实践价值。第三节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从时间、空间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基本维度,构建了基于人的“知性、灵性和德性”的教育行动和课程体系,以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从而培养“身、心、灵”和谐统一的人。 结语(完整的心灵教育)从生成智慧、充盈情感、磨练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归纳了完整的心灵教育的形式要素和现实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出场语境:异化与完整
    二、 理论路向:实践与发生
第一章 心灵的嬗变
    第一节 心灵观念嬗变
        一、 心灵观念流变
        二、 马克思哲学视域的心灵观
        三、 相关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教育的“心灵嬗变”
        一、 理性主义教育
        二、 体验主义教育
        三、 意志主义教育
        四、 人格主义教育
第二章 心灵的危机
    第一节 解构的社会生活
        一、 解构的社会
        二、 异化的教育生活
    第二节 片面的人
        一、 单向度的人
        二、 割裂的心灵
第三章 心灵的教育解放
    第一节 回归心灵原点
        一、 心灵原点的教育本质
        二、 心灵原点的确立标准
        三、 站在心灵的原点上
    第二节 厘清心灵追求
        一、 “知”的追求
        二、 “情”的充盈
        三、 “意”的坚定
第四章 心灵的教育建构
    第一节 矛盾与动力
        一、 心灵的矛盾
        二、 心灵的动力
    第二节 原则与范畴
        一、 心灵塑造的原则
        二、 心灵塑造的范畴
第五章 心灵教育实践:以“新教育实验”为例
    第一节 “新教育实验”的心灵追求
        一、 “理想德育”的心灵追求
        二、 “理想智育”的心灵追求
        三、 “理想体育”的心灵追求
        四、 “理想美育”的心灵追求
        五、 “理想劳动教育”的心灵追求
    第二节 “新教育实验”的心灵实践
        一、 心灵教育的行动逻辑
        二、 心灵教育的主题实践
    第三节 “新教育实验”的哲学思考
        一、 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 完整的生命
结语 完整的心灵教育
    一、 生成智慧
    二、 充盈情感
    三、 磨练意志
    四、 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一、 “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理想
    二、 “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磊;本能与道德[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崔平;;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对“问题意识”健全结构的哲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王振钰;赵平;;“童心”的诠释与守护——中小学审美化德育的哲学根基与模式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6 安钰峰;托马斯·里可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兼谈美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5年05期

7 陈亚军;;杜威心灵哲学的意义和效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郑希付;教育过程中的三种心理效应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9 谈曼延;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10 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足仪;心灵哲学的脑科学维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8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78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