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1:35
【摘要】:任何词语不仅涉及结构规律问题,而且还关涉如何生成的问题。构词和造词是词语的一体两面,对词语进行构词法和造词法的分析是我们研究词语最为基本的两个视角。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词语的研究偏重于从构词法的框架下对已经存在的词进行内部结构规律的分析,而对词语造词法层面上的考察研究尚显不足。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辞格是组织、调整和修饰语言,主要用于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实际并非如此,人们不仅将辞格用于选词组句、连句成篇,而且还将其用于创造新词。近年来辞格造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学者们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对这些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单一辞格造词方面,对辞格造词的整体考察较少;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历时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缺少对辞格造词运用比较的定量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如何从语言比较的视角来揭示辞格和词汇生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辞格造词的一般过程和所体现的特点,对于丰富词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区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我们选取汉英比较的视角,在对汉英辞格造词充分观察、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并进行解释。以双方语言为参照反观各自的特质,这样不仅有助于语言之间的对比交流,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其本质特征。另外,论文以辞格学、词汇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指导实践,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辞格造词,为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理论平台。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汉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英语辞格造词研究的概况、汉英辞格比较研究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成就和不足。然后对本文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语料来源进行相关的说明,并且对本文的两对重要概念“造词法与构词法”和“辞格与辞格造词”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汉英比喻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比喻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比喻和比喻造词,比喻造词和比喻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比喻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比喻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整体相似与部分相似,以及与人体部位的联系;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比喻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构成要素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喻体及相似点选择上存在不同点。第三章为“汉英借代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借代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厘清了借代和借代造词,借代造词和借代义之间的关系;其次概括了汉语借代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借代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其借代造词的方式,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借代造词;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借代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认知方式和语言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代体及借代方式上存在不同点。第四章为“汉英对偶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对偶和对偶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对偶造词基本类型,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对偶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对偶造词词素的顺序,以及词素义与词义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对偶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内部结构和词序上有共同点,而在对偶造词数量以及对偶造词形式上存在不同点。第五章为“汉英仿拟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仿拟和仿拟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仿拟造词基本类型,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仿拟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仿拟造词的语音特点和语义特点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仿拟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仿拟造词过程和仿拟造词类型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出现频率和仿拟造词语言结构上存在不同点。第六章为“汉英摹声造词及其比较”。首先对摹声和摹声造词的两大术语进行界定;其次概括了汉语摹声造词基本类型,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再次对英语摹声造词的基本类型进行概括,并对摹声造词的方法和语音象征进行多角度考察;最后比较了汉英语言在摹声造词上存在的异同,二者在基本类型和音义关系上有共同点,而在不同类型造词方法和造词结果上存在不同点。第七章总结了汉英辞格造词异同的原因。相同的原因包括辞格共性相似、语用原则相似以及认知机制相似;不同的原因包括民族传统相异、语言系统相异以及文化心理相异。第八章为结语,首先盘点了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本文描写了汉英五大辞格造词的概貌,并且比较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次指出了论文存在的遗憾和不足,并说明了未来的研究设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4;H1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霞;从命名实验看造词策略和音义联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钱乃荣;“酷语”在造词上的新特点[J];语文建设;2001年12期

3 李君;试析改革后简缩造词现象[J];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丁桂英;吴寿松;;刍议新词与生造词的判定标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周园园;;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比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张纯;;动物隐喻人造词特征浅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7 ;造词热 中国大陆去年诞生594条新词[J];国际新闻界;2012年06期

8 段曹林;曾翠媚;;汉语新词语修辞造词分析——以“171条新词语”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钟舟海;;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嬗变[J];文化与传播;2012年02期

10 金欣;;浅谈现代汉语变调造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楚群;;“别解”造词理据及规范问题分析[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建民;;粤语造词的文化心理浅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3 吴礼权;刘风玲;;认知视野中的比喻造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曼均;;生造词问题的再思考——兼议词汇规范与词典编纂[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5 熊前莉;;网络语言的词汇理据分析[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化学者 常江;造词之风:创意还是才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一年“造词”近六百 六成“新词”速消亡[N];文汇报;2012年

3 张意轩 祝伟;草根造词热 催生“词媒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江苏 余占涛;用王码五笔造词[N];电脑报;2003年

5 甘肃 郭洵;“自造词组”的备份和恢复[N];电脑报;2002年

6 北京 韩继军;把我的词库带回家[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吴妍;畅销书名制造流行语[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邑生;没了“WiFi”,拿什么与世界沟通?[N];中国艺术报;2014年

9 广西 周惠卓;加些自己常用的词组[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10 黄长著;从“信息化”等词语的翻译看学术界的责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萍;汉英常用辞格造词法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2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5 邵燕梅;现代汉语商业隐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王洁;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永杰;汉语委婉造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莉芳;现代汉语词汇修辞造词[D];河北大学;2007年

3 刘婧琢;《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修辞造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王鑫;现代汉语修辞造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羽;汉英比喻造词比较[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媛媛;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探析汉语造词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红霞;现代汉语修辞造词考察[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春兰;中草药命名及文化内涵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孙娜;经济类新词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孔丽;新词语修辞造词考察及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4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784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