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8:21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中,宗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深化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研究是建设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有效处理社会民族宗教关系的实践需要。现代宗教在全球的复兴,使我国的宗教问题日益复杂化,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处境,进一步反思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但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追寻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源头。马克思继承了近代哲学中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反思,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将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克思的宗教思想经历了有神论阶段、无神论的萌芽、对有神论的批判以及其晚年对宗教思想进行修正的四个时期,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年和晚年的宗教思想。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目的明确,宗教批判并不是批判的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去批判使宗教成为异己力量的现实社会。而当他的目光落到历史中的宗教时,他依然对宗教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力量做出了肯定,在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他对宗教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和发展。马克思一生中关于宗教的论述很多,在不同层次和视野上都有论述。“鸦片说”是其影响最大的一种。“鸦片说”的提出和发展,始终被一种现实需求所驱动,始终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但追根究底,它在马克思的宗教思想中具有过渡性和阶段性,只是马克思对宗教功能的一个论述,并不是宗教的本质。对马克思宗教思想作整体性、历史性研究时,我们发现“宗教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更符合马克思对宗教本质的阐释。将宗教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助于我们对多元的宗教文化现象进行把握;马克思对“宗教属于人的意识”的阐释,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宗教产生、发展以及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这一动态的宗教发展脉络;马克思明确提出宗教的命运终归要走向消亡。但随着当代宗教热兴起,无论在个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宗教都和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互相交错,形成了新一轮的全球性宗教复兴。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宗教复兴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多样化化的宗教问题。如果不将宗教视为政治经济的伴生物,而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宗教,我们可以发现,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导致了宗教的兴起,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是宗教行为的动机,生产领域的异化是宗教存在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处理政教关系时,应当坚持马克思所认为的信仰自由是人的基本自由,并注意把握好马克思论政教关系的三个不同阶段:在宗教占据国教地位时,人仍处于未解放的状态;进入民主制国家后,宗教将走向世俗化,此时的人虽然完成了政治领域的解放,但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解放;而当国家消亡时,宗教才能得到废除,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解放。只有对宗教和国家的内在关系的阶段性发展进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地处理好宗教问题。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在今天并未过时,依然对解决当前的现实宗教问题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始终最关注的是“人的解放”这个宏伟的目标。因此,在对待具体的宗教问题时,我们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宗教的积极面,抑制其消极面,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 宗教思想 政教关系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理论价值13-15
  • 1.3 现实意义15-18
  • 第二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研究现状18-32
  • 2.1 国内研究现况综述18-27
  • 2.1.1 对历史语境下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整体把握18-20
  • 2.1.2 马克思对宗教本质阐释的再省思20-24
  • 2.1.3 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文化阐释24-25
  • 2.1.4 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的人性思考25-27
  •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27-30
  • 2.2.1 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批判与评价27-28
  • 2.2.2 马克思思想是否是新宗教28-29
  • 2.2.3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马克思宗教思想再阐释29-30
  • 2.3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30-32
  • 第三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来源32-60
  • 3.1 对本体论的追寻:希腊传统与希伯来传统32-37
  • 3.1.1 古希腊哲学对宗教神话的批判32-33
  • 3.1.2 古希腊哲学对自然本原的探索33-34
  • 3.1.3 古希腊哲学对“存在”问题的探讨34-36
  • 3.1.4 希伯来传统中对“上帝”的信仰36-37
  • 3.2 宗教意识的变革:马克思与西方近代哲学思潮37-47
  • 3.2.1 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基础37-41
  • 3.2.2 浪漫主义哲学对现实宗教的批判41-43
  • 3.2.3 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理性宗教的挑战43-47
  • 3.3 德国古典哲学:对宗教的强烈批判47-60
  • 3.3.1 康德从实践理性批判到上帝的道德化47-50
  • 3.3.2 黑格尔从上帝人本化到终结理性领域的宗教批判50-52
  • 3.3.3 施特劳斯从“神迹”的历史主义考察到“人性宗教”52-54
  • 3.3.4 鲍威尔从“自我意识”理论到人的“异化”概念54-57
  • 3.3.5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到人的自然基础的回归57-60
  •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建构的历程60-82
  • 4.1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60-70
  • 4.1.1 早年马克思的有神论思想60-62
  • 4.1.2 青年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萌芽62-65
  • 4.1.3 中年马克思对有神论的批判65-68
  • 4.1.4 晚年马克思对其宗教思想的修正68-70
  • 4.2 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到现实批判70-75
  • 4.2.1 宗教与哲学关注点的逐渐分野:宗教回归现实之路71-73
  • 4.2.2 宗教研究的现实转向:对宗教的批判走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73-75
  • 4.3 马克思宗教思想与人的解放75-82
  • 4.3.1 马克思宗教思想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75-79
  • 4.3.2 马克思宗教思想中对人的超越性的追求79-82
  • 第五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82-133
  • 5.1 宗教的起源:宗教源于人对自然界的意识82-89
  • 5.1.1 人们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意识形态之一是自然宗教83-84
  • 5.1.2 异化后的私有财产生产过程使“自然宗教”发展为“人为宗教”84-85
  • 5.1.3 现代国家中,宗教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85-86
  • 5.1.4“宗教属于人的意识”与人类学的回应86-89
  • 5.2 宗教的功能:“鸦片说”89-104
  • 5.2.1 当前学界对“鸦片说”的研究和拓展89-92
  • 5.2.2 对“鸦片说”的辨析92-102
  • 5.2.3“鸦片说”的当代价值102-104
  • 5.3 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104-121
  • 5.3.1“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基本含义105-109
  • 5.3.2 作为掌握世界方式的宗教的特殊性109-119
  • 5.3.3“宗教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的启示意义119-121
  • 5.4 宗教的命运:宗教消亡论121-133
  • 5.4.1 马克思对宗教走向消亡的预言121-124
  • 5.4.2 宗教复兴的现实124-126
  • 5.4.3 宗教复兴后的人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变革需要126-130
  • 5.4.4 用马克思的宗教观理性看待宗教复兴130-133
  • 第六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当代价值133-180
  • 6.1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超越性理论价值133-141
  • 6.1.1 人与自然的认知是宗教兴起的原因134-136
  • 6.1.2 人类感性实践的活动是宗教行为的开启136-139
  • 6.1.3 生产领域的异化是宗教存在的决定因素139-141
  • 6.2 马克思宗教思想与政教关系141-158
  • 6.2.1 马克思宗教思想对处理国家政教关系的启示141-148
  • 6.2.2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扬148-152
  • 6.2.3 马克思宗教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政教问题的启示152-158
  • 6.3 马克思宗教思想对宗教管理与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158-180
  • 6.3.1 我国多样化复杂化的宗教问题158-167
  • 6.3.2 马克思宗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作用167-180
  • 第七章 总结180-184
  • 7.1 在近代宗教哲学的思想脉络中,,马克思的宗教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80-181
  • 7.2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意义181-182
  • 7.3 马克思宗教思想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指导意义182-184
  • 致谢184-185
  • 参考文献185-19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199-2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295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