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历来文学史中并无“灾异文学”的概念,本文以“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为题,是以“灾异”为主题所进行的主题式文学史研究。中国是多灾国家,也是灾异记录最完备的国家。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受到生产力与思想认识的局限,灾异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特别重大,因此涉及灾异的文学作品众多。这一时期的灾异思想也经历了由产生到盛行的过程。后代无论是灾异思想,还是灾异文学,都是对这一时期作品与思想的继承。因此研究灾异文学,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文学,将对这一时期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都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论文首先梳理灾异及灾异文学的概念。其次在回顾研究史的基础上,对论题研究背景、目的、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进行简单陈述。论文主体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灾异历史与灾异思想的发展流变进行论述。重点分析了灾异思想从灾异天谴论-灾异关联人事-灾异谴告,期间还杂以自然灾异观的思想发展路径,也梳理出人们由此而产生的敬天拜神,祭祀禳灾到修德、施政弥灾的救灾思想。董仲舒的灾异说是在天人感应与民本思想基础上,吸收阴阳五行、节令季候、星占分野等理论,后期又有谶纬八卦等思想的掺入,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灾异谴告理论。论文分四章集中论述先秦灾异神话、灾异诗、赋和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等灾异文学。在探讨涉灾的自然类神灵、自然社会神,以及著名灾异神话的基础上分析了灾异神话在文学起源、文学原型、伦理性、悲剧性和人定胜天等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上的问题。将灾异诗分为灾异祭祀诗、灾异比兴诗、灾异童谣诗与灾异经验诗;《楚辞》中的灾异书写体现在《天问》中的灾异神话的历史性书写、“招体”骚赋中对灾异空间的描写以及《九歌》中对灾异祭祀诗的文学升华。汉赋中的灾异书写,除论述了以灾异为主题的赋外,还论述了受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灾异说影响的赋作。从整体上梳理了这一时期灾异诗赋的篇目、内容思想、文学特色和文学价值。对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列举篇章,归纳概貌并总结其文学特色为“庙堂文学”典雅之风、封建批判精神、思辨性、文采与情理兼具以及奇异感等。附论,整体论述建安时期的灾异文学。建安时期灾异事件频繁,瘟疫多发,给文人和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对先秦两汉灾异文学发展的一种集中体现。
【关键词】:灾异 先秦两汉文学 灾异思想 神话 诗赋 奏疏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绪论12-23
- 第一节 概念梳理12-14
- 第二节 研究基础述评14-19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19-23
- 一、“灾异文学”的研究背景19-20
- 二、研究目的:建立“灾异文学”主题研究20-22
- 三、研究方法22-23
- 第一章 先秦两汉灾异历史与灾异思想概述23-48
- 第一节 先秦灾异及灾异思想概述23-37
- 一、先秦灾异概述23-27
- 二、先秦灾异思想概述27-37
- 第二节 秦汉灾异及灾异思想概述37-48
- 一、秦汉灾异概述37-39
- 二、秦汉灾异思想概述39-48
- 第二章 先秦灾异神话48-68
- 第一节 灾异神话中的自然类神灵49-53
- 一、动物致灾福49-50
- 二、地理、气象、天文等自然神50-53
- 第二节 灾异神话中的自然社会神53-57
- 第三节 灾异神话57-65
- 第四节 中国上古灾异神话的文学特点65-68
- 第三章 先秦两汉灾异诗68-104
- 第一节 先秦古谣辞68-77
- 一、祭坛上的歌谣——作为祷辞的灾异诗68-72
- 二、比物咏叹——灾异比兴诗72-74
- 三、神秘的预言——灾异童谣74-77
- 第二节 《诗经》中的灾异书写77-88
- 一、《诗经》灾异诗分类论述78-87
- 二、《诗经》灾异书写的特点87-88
- 第三节 楚辞中的灾异书写88-99
- 一、《天问》中的灾异内容88-92
- 二、《招魂》《大招》及《招隐士》中的灾异内容92-96
- 三、《九歌》:祭祀禳灾诗的升华96-98
- 四、《楚辞》灾异书写的特点98-99
- 第四节 汉代灾异诗99-104
- 一、治理水患99-100
- 二、边陲异象100-101
- 三、童谣谶语101-104
- 第四章 汉代灾异赋104-109
- 第一节 物占与灾异赋104-106
- 第二节 标榜符命和抗灾之赋106-107
- 第三节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影响下的汉赋“虚构时空”创作107-109
- 第五章 两汉灾异诏令与奏疏109-124
- 第一节 两汉灾异诏令109-112
- 第二节 两汉灾异奏疏112-124
- 一、两汉灾异奏疏概貌112-116
- 二、两汉灾异奏疏的文学特色116-124
- 第六章 建安时期灾异文学124-146
- 第一节 建安时期灾异概述124-129
- 一、建安时期灾异概述124-127
- 二、建安时期灾异的影响127-129
- 第二节 建安时期灾异对文人心态的影响129-139
- 一、灾异下建安文人的生存状况129-134
- 二、灾异促使了建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134-139
- 第三节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对汉末魏初文学的影响139-146
- 结语146-149
- 参考文献149-154
- 致谢154-1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人物形貌描写的地理依据[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2 张东杰;;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J];群文天地;2011年20期
3 郑方;;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4 李美妍;;先秦两汉时期“如之何”类结构分析[J];社科纵横;2012年04期
5 宁登国;;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综述[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9年02期
6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声气事象[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愫贞;;先秦两汉判词语体的风格特征[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向晋卫;;道、术离合与先秦两汉学术思想[J];求索;2013年01期
9 孙董霞;;从先秦两汉诗歌谣谚看儒家文化的道德性价值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年07期
10 王惠;;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2 魏建震;;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3 刘宗庆;;在已动之性与未动之情间问学——评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4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毓庆;;先秦两汉诗经著述考[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C];2002年
6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宋红;;论象征型自然观[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钟金雁;;略论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萍庵;何谓“卖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缪雅娟;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古代铁器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孙玲;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维振;先秦两汉隐语类诗文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龚长春;先秦两汉书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畅;先秦两汉妇女的经济、政治、宗教行为对构建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静;礼乐传统中的先秦两汉文论[D];四川大学;2003年
6 郭猛;先秦两汉《说文解字》互训常用词义位的衍生性演变[D];广西大学;2006年
7 汶莹莹;先秦两汉弃妇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李伟伟;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D];青岛大学;2009年
9 沈鸿;孔子弟子形象在先秦两汉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韩娟;先秦两汉惠农思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0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