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模拟创伤闪回的认知干预 ——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再检验
发布时间:2021-03-25 23:5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闪回(也叫侵入性表象)是PTSD的一个标志性的核心症状,减少闪回是预防与治疗PTSD的主要目标之一。认知行为取向的理论对PTSD做了较好的解释和预测。其中,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thedualrepresentationtheoryofPTSD,DRT)颇具影响。该理论基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强调特定加工通路(即视觉加工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在侵入性表象形成、巩固和提取中的作用。基于DRT的“双通道”干预思路主张:视觉空间任务对侵入性表象具有干预作用,因为该类任务占用视觉加工背侧通路的认知资源;言语任务对侵入性表象却有促进作用,因为该类任务占用视觉加工腹侧通路的认知资源。与此不同,基于工作记忆模型(the working memory model,WMIM)的“单通道”干预思路则主张:所有认知任务对侵入性表象均有干预作用,因为它们均占用工作记忆的整体认知资源。当前,在非临床样本中开展的模拟创伤干预研究对两类干预思路各有支持。然而,已有的研...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闪回及其特点
2.2 有关闪回的一些心理学解释
2.2.1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观点
2.2.2 认知行为取向的观点
2.2.3 小结
2.3 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简介
2.3.1 最初的DRT
2.3.2 修正后的DRT
2.3.3 基于DRT的认知干预假设
2.4 检验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的有关研究及主要研究争议
2.4.1 探讨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研究
2.4.2 反证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干预研究
2.4.3 主要的研究争议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提出
3.1.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3.1.3 研究设计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及其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流程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对想法与感受问卷一中文修订版(TFQ-CR)的因子分析
4.3.2 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4.3.3 讨论
5 研究二: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干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验任务
5.2.4 研究流程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
5.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
5.3.3 竞争性认知任务干预作用机制检验
5.3.4 讨论
6 研究三: 模拟创伤后1小时的触发干预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工具
6.2.3 实验任务
6.2.4 研究流程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
6.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
6.3.3 触发干预效果与事发干预效果的比较
6.3.4 讨论
7 综合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00549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闪回及其特点
2.2 有关闪回的一些心理学解释
2.2.1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观点
2.2.2 认知行为取向的观点
2.2.3 小结
2.3 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简介
2.3.1 最初的DRT
2.3.2 修正后的DRT
2.3.3 基于DRT的认知干预假设
2.4 检验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DRT)的有关研究及主要研究争议
2.4.1 探讨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研究
2.4.2 反证语境表征(C-rep)和感觉表征(S-rep)不同作用的干预研究
2.4.3 主要的研究争议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提出
3.1.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1.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3.1.3 研究设计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及其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流程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对想法与感受问卷一中文修订版(TFQ-CR)的因子分析
4.3.2 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4.3.3 讨论
5 研究二: 模拟创伤期间的认知干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验任务
5.2.4 研究流程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
5.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
5.3.3 竞争性认知任务干预作用机制检验
5.3.4 讨论
6 研究三: 模拟创伤后1小时的触发干预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工具
6.2.3 实验任务
6.2.4 研究流程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被试组间匹配及实验操控检验
6.3.2 实验处理效果检验
6.3.3 触发干预效果与事发干预效果的比较
6.3.4 讨论
7 综合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0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0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