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迪小说的魔幻叙事与印度文化形象建构

发布时间:2021-04-09 12:40
  植根于印度丰富多元文化、移民身份体验以及后殖民全球化反思之中,萨曼·鲁西迪的小说呈现出巨大而丰富的阐释空间。特别是在叙事策略方面,他的小说凸显印度特色和文化历史交流碰撞的魔幻叙事成为研究的焦点和亮点。本研究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发现,在鲁西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现实、过去、未来的线性时间被打破,印度与英国、实和幻、同与异等空间被糅合,在魔幻的时空里做着历史与现实的魔方游戏。在梳理其魔幻叙事特征之后,深入到鲁西迪的魔幻叙事肌理当中,分析和总结其魔幻叙事的特点。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以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三界理论对其小说的元素进行梳理,通过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解剖魔幻叙事内置的“三环扭结”(BorromeanKnot)叙事结构:想象、象征和真实通过鲁西迪巧妙的叙事实践,在“变形”“镜像对应”等模式下促成了鲁西迪独特的“印度书写”。此为本研究第一章内容。第二章进一步分析鲁西迪魔幻叙事的策略,分别从时间策略、空间策略入手,深入研究鲁西迪几部代表作魔幻叙事的时空特点。鲁西迪小说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特征,在他的魔幻叙事中时间成为可以膨胀、或者压缩的“可变体”。在空间上,鲁西迪的小说中既有物质与精神...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角度与创新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研究的观点与创新
第一章 鲁西迪小说魔幻叙事的“三环扭结”模式
    第一节 想象界:熔化的蜡像
        (一) 熔化:充斥想象的蜡像
        (二) “重写”:“变形之想象”
        (三) 电影叙事的“想象维度”
    第二节 象征界:隐喻丛林
        (一) 神灵:象征叙事的元结构
        (二) 女人以及动物:意义生成元素
        (三) 神话/民间故事:隐喻丛林
    第三节 真实界:魔鬼藏于细节
        (一) 梦境:被暴露的“潜意识”叙事
        (二) “历史”:遮蔽真相的“幕布”
        (三) 新闻:内核缺席的新闻效应
    第四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三环扭结”结构
        (一) “三环扭结”的叙事学实践
        (二) 变形:查姆恰的山羊之变
        (三) 镜像对应
第二章 鲁西迪小说魔幻叙事策略
    第一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时间策略
        (一) “非线性”时间观
        (二) 虚实相融的时间
    第二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空间策略
        (一) 物质/精神
        (二) 母国/异国
        (三) “第三空间”
    第三节 魔幻叙事背后的批判维度
        (一) 解构历史的“真”
        (二) 祛除宗教的“魅”
        (三) 化解民族的“异”
第三章 鲁西迪小说中的印度文化特质
    第一节 混杂多样神秘的印度文化特质
        (一) 混杂的多样性
        (二) 万物有灵的神秘
    第二节 鲁西迪小说中的印度文化形象
        (一) 魔幻叙事构建之“魔幻印度”
        (二) 异质相融的可能性:文化乌托邦
        (三) 印度与英国的张力关系
    第三节 批判视角下的“回家”方式
        (一) 重写历史
        (二) 批判性“回家”
第四章 母国文化形象的艺术建构
    第一节 鲁西迪艺术建构母国形象的背景
        (一) 身份混杂
        (二) 跨文化立场
    第二节 鲁西迪构建母国形象的基本特质
        (一) 神秘形象
        (二) 文化多样的国家形象
        (三) 自由包容的国家形象
    第三节 鲁西迪艺术建构母国形象的方式
        (一) 神话叙事路径
        (二) “去神圣化”的姿态
        (三) 互文重叠
结论 鲁西迪魔幻叙事重构印度文化形象之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莫言与拉什迪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比较[J]. 温旎.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2]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J]. 苏忱.  当代外国文学. 2014(01)
[3]中心与边缘——《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J]. 董艳焱,刘克东.  外语学刊. 2011(06)
[4]“第三空间”的构建——论拉什迪的复调思维在《午夜的孩子》中的呈现[J]. 王春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5]魔幻与真实中的“东方”与“西方”——评萨尔曼·拉什迪新作《佛罗伦萨妖女》[J]. 姜礼福.  外国文学动态. 2009(06)
[6]齐泽克哲学中的“幻象”理论[J]. 韩振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9(01)
[7]后殖民姿态下的混杂性书写——拉什迪笔下的女性形象[J]. 郭秀媛,齐园.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8]借用·混合·转换:拉什迪语码挪用之社会语言学分析[J]. 黄芝.  外国文学. 2009(01)
[9]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 黄芝.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4)
[10]消费时代的童话性和互文性:解读拉什迪的《她脚下的土地》[J]. 张晓红.  当代外国文学. 2008(02)



本文编号:31276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276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