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治要》修身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3:02
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人类追寻和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亟待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弘扬寰宇。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修身思想为轴心,正是教人格致诚正而成圣贤君子,由修齐治平而化成天下。先有内圣之德,后成外王之功,所以大治之世百代常兴,四海远邻化为友邦。《群书治要》集传统文化之精华,得司契之源,为贞观君臣资政兴邦,为邻邦盛世明道所立。而《周易》列群书之首,成其总纲。今谨由《周易治要》入门,寻知中华文化道统,续今人修为,以为引玉之砖。第一章概述《周易治要》要旨。本书见于《群书治要》,而源于《周易》。三古圣人作易传道,以“易”象表万物为一之理体,现一体成就万物之相用;魏唐三贤指要修身,明示人性本具乾坤仁义之德,劝导君子法天地圣贤以易道修回初心本性。将心性之学化成天地大象,物我一体之仁义,由此悟入起修。第二章论《周易治要》以“天人即一”为修身的性理基础。人何以为人?为何法天地修身?正是因为乾坤不独存于天地,亦为人性本具明德。乾为大仁,人本能如天无私覆而健行不息;坤为大义,人本能如地无好恶而厚养万物。明德本来无二,习气却有万差。乾坤和合之态遂分两...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周易治要》概述
第一节 《周易》源流
一、三圣传易,以文载道
二、后世分流,象数义理
三、“易”含三义,性理本然
第二节 《周易治要》宗旨
一、群书之首,正己为本
二、三贤指归,易道修身
第二章 性理基础:乾道坤德
第一节 天地贞观,物我一体
一、乾道坤德,化生万物
二、仰观俯察,天人即一
第二节 人参天地,万德由己
一、自强厚德,同于乾坤
二、悔吝吉凶,易以万德
三、效法乾坤,自昭明德
第三节 圣人设教,正己化人
一、通泰天地,养育性命
二、履辨上下,礼乐化俗
三、蒙以养正,尊师劝学
第三章 修身主体:圣贤君子
第一节 圣人行易,德合天地
一、简易心法:极深研几
二、变易之道:崇德广业
三、不易定力:持之以恒
第二节 贤人合易,辅上化民
一、贤人修己,成就六德
二、贤人辅上,合成易道
三、贤贤合作,福及万民
第三节 君子学易,志在圣贤
一、易载圣道,君子自学
二、修德正意,君子自强
三、天地初心,君子自明
第四章 德目次第:修仁应位,行义顺时
第一节 慎始:初位爱己潜养之时
一、蒙正升高,潜养初心
二、晋昭明德,身非真我
三、大畜有颐,朝夕恭谨
四、习坎以定,跃于二位
第二节 元善:二位正家见德之时
一、二气咸感,夫义妇随
二、家有严君,乾父坤母
三、六子参伍,兄友弟恭
第三节 亨通:三位悦孚化邦之时
一、劳谦服众,中孚立信
二、噬嗑平讼,明夷莅众
三、解利行义,小过而亨
第四节 利和:四位守国制度之时
一、坎险观民,守国以义
二、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三、节以制度,慎刑而丰
第五节 贞干:五位大仁天下之时
一、飞龙观民,以察己道
二、同人大有,选贤用贤
三、大壮无私,贲化天下
第六节 善终:上位戒亢图远之时
一、革道顺天,和合大怨
二、亢龙之悔,君子为戒
第五章 修身典范:不忘初心
第一节 乾知大始,明确方向
一、少年自强,为民立心
二、进德修业,正己利人
三、乾道正命,胸怀天下
第二节 坤作成物,踏实前进
一、君子厚德,正定翻身
二、劳谦致富,闽东起飞
三、观光兴教,浙江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参天地——《周易治要》人生价值观研究[J]. 秦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2]圣人行易——《周易治要》修身主体研究[J]. 秦芳. 甘肃理论学刊. 2016(06)
[3]圣人设教 德化天下——论中国传统修身教育理念[J]. 秦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4]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周易治要》修身思想探析[J]. 秦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04)
[5]习近平福建18年[J]. 钟坚. 报刊荟萃. 2016(02)
[6]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J]. 李英华.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00)
[7]《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J]. 蒙培元. 周易研究. 2014(04)
[8]青年习近平[J]. 田亮,王肖潇. 环球人物. 2014(12)
[9]易学研究方法漫议[J]. 谢金良. 周易研究. 2013(01)
[10]《易·大象》对儒家修身理念的阐释[J]. 崔朝辅.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 王娅维.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周易》语篇研究[D]. 邱崇.山东大学 2012
[3]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 杨生照.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 赵娟.复旦大学 2012
[5]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 顾炯.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 郭胜坡.南开大学 2010
[7]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 王永平.吉林大学 2007
[8]魏晋易学研究[D]. 王天彤.山东大学 2007
[9]周易古礼研究[D]. 兰甲云.湖南大学 2007
[10]今、帛、竹书《周易》卦序研究[D]. 李尚信.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周易的中国夫妇之道[D]. 宋思阳.曲阜师范大学 2013
[2]王弼注《周易》版本研究[D]. 陈磊.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3]周易生命哲学论纲[D]. 郭胜坡.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32481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周易治要》概述
第一节 《周易》源流
一、三圣传易,以文载道
二、后世分流,象数义理
三、“易”含三义,性理本然
第二节 《周易治要》宗旨
一、群书之首,正己为本
二、三贤指归,易道修身
第二章 性理基础:乾道坤德
第一节 天地贞观,物我一体
一、乾道坤德,化生万物
二、仰观俯察,天人即一
第二节 人参天地,万德由己
一、自强厚德,同于乾坤
二、悔吝吉凶,易以万德
三、效法乾坤,自昭明德
第三节 圣人设教,正己化人
一、通泰天地,养育性命
二、履辨上下,礼乐化俗
三、蒙以养正,尊师劝学
第三章 修身主体:圣贤君子
第一节 圣人行易,德合天地
一、简易心法:极深研几
二、变易之道:崇德广业
三、不易定力:持之以恒
第二节 贤人合易,辅上化民
一、贤人修己,成就六德
二、贤人辅上,合成易道
三、贤贤合作,福及万民
第三节 君子学易,志在圣贤
一、易载圣道,君子自学
二、修德正意,君子自强
三、天地初心,君子自明
第四章 德目次第:修仁应位,行义顺时
第一节 慎始:初位爱己潜养之时
一、蒙正升高,潜养初心
二、晋昭明德,身非真我
三、大畜有颐,朝夕恭谨
四、习坎以定,跃于二位
第二节 元善:二位正家见德之时
一、二气咸感,夫义妇随
二、家有严君,乾父坤母
三、六子参伍,兄友弟恭
第三节 亨通:三位悦孚化邦之时
一、劳谦服众,中孚立信
二、噬嗑平讼,明夷莅众
三、解利行义,小过而亨
第四节 利和:四位守国制度之时
一、坎险观民,守国以义
二、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三、节以制度,慎刑而丰
第五节 贞干:五位大仁天下之时
一、飞龙观民,以察己道
二、同人大有,选贤用贤
三、大壮无私,贲化天下
第六节 善终:上位戒亢图远之时
一、革道顺天,和合大怨
二、亢龙之悔,君子为戒
第五章 修身典范:不忘初心
第一节 乾知大始,明确方向
一、少年自强,为民立心
二、进德修业,正己利人
三、乾道正命,胸怀天下
第二节 坤作成物,踏实前进
一、君子厚德,正定翻身
二、劳谦致富,闽东起飞
三、观光兴教,浙江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参天地——《周易治要》人生价值观研究[J]. 秦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2]圣人行易——《周易治要》修身主体研究[J]. 秦芳. 甘肃理论学刊. 2016(06)
[3]圣人设教 德化天下——论中国传统修身教育理念[J]. 秦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4]试论天人即一观下的乾道坤德——《周易治要》修身思想探析[J]. 秦芳.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04)
[5]习近平福建18年[J]. 钟坚. 报刊荟萃. 2016(02)
[6]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J]. 李英华. 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2015(00)
[7]《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J]. 蒙培元. 周易研究. 2014(04)
[8]青年习近平[J]. 田亮,王肖潇. 环球人物. 2014(12)
[9]易学研究方法漫议[J]. 谢金良. 周易研究. 2013(01)
[10]《易·大象》对儒家修身理念的阐释[J]. 崔朝辅.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博士论文
[1]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研究[D]. 王娅维.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周易》语篇研究[D]. 邱崇.山东大学 2012
[3]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D]. 杨生照.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论《周易》的时间观念—一个文化史的视角[D]. 赵娟.复旦大学 2012
[5]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 顾炯.华东师范大学 2011
[6]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 郭胜坡.南开大学 2010
[7]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 王永平.吉林大学 2007
[8]魏晋易学研究[D]. 王天彤.山东大学 2007
[9]周易古礼研究[D]. 兰甲云.湖南大学 2007
[10]今、帛、竹书《周易》卦序研究[D]. 李尚信.山东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周易的中国夫妇之道[D]. 宋思阳.曲阜师范大学 2013
[2]王弼注《周易》版本研究[D]. 陈磊.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3]周易生命哲学论纲[D]. 郭胜坡.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32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3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