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自身理论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1-04-18 18:30
  科胡特将整全的人作为其自身思想的核心,探究了人的存在本质,开创了具有生存论色彩的心理研究范式。他的自身理论包含了对人存在本质和方式的思考,以及人如何超越有限性等存在主义命题,其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意识。科胡特自身理论应被理解为是集生存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于一体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存在的关系本质和悲剧性情调,要求自身在关系中把握并克服存在的限制,这经由自身对于关系的共情-理解式的构建来实现。自身被规定为精神存在的中心,构建要以自身内省作为认识起点、以共情为认识本质,通过领会与解释达到主体间的经验共享与对话理解,进而服务于人对自身存在的把握。围绕自身与共情,科胡特自身理论在认识与方法上、在对象与目的上、在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问题的解决上都实现了统一。科胡特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他结合人的具体生存方式和病理问题阐述人的存在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结构、人的命运等存在主义理论问题;他以存在论的基本立场批判了弗洛伊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超越了精神分析学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他提出了共情文化范式,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对抗生存困境的道路。但是,由于其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局限,科...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胡特自身思想的哲学性以及本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现有研究的局限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四、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理论结构
第一章 科胡特自身思想的缘起:自身的追寻
    第一节 历史与社会情境所引发的“自身”疑问
        一、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以及“自身”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与“自身”问题的突显
    第二节 弗洛伊德主义中的“自身”难题及理论缺失
        一、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
        二、后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西方文化思潮的侵染
        一、欧洲人文精神的汲取
        二、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科胡特自身思想的生存论考察
    第一节 关系性——人的存在本质
        一、自身性与统整性
        二、自身性在关系中展开
        二、关系的对话属性
    第二节 悲剧性——人的存在基调
        一、关系与冲突
        二、存在焦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胡特的心理学认识论
    第一节 科胡特对现代心理学认识论的批判
        一、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二、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上的缺陷
    第二节 科胡特心理学认识论的发展
        一、狭义自身心理学的生物论阴影
        二、广义自身心理学的关系论色彩
    第三节 科胡特心理学认识论的生存论视野
        一、心灵认识与人的价值
        二、心理学事实与人的关系本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情-理解的方法论
    第一节 科胡特共情观的理论基础
        一、共情的心理学基础
        二、共情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科胡特共情概念的发展
        一、共情是替代的内省
        二、共情是一种认知模式
        三、共情是深度心理学方法论的本质
        四、共情是一种行动能力
    第三节 共情方法论的基础——共情如何可能
        一、共情与人性
        二、内省作为共情的方法基础
    第四节 共情方法论的内容
        一、共情方法论的本质是共情
        二、共情方法论的认识进程:领会与解释
        三、共情方法论的目的:理解
    第五节 共情-理解与人的关系本质
        一、共情-理解把握了人的关系本质
        二、共情-理解克服存在的悲剧基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科胡特自身思想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批判与深化
        一、对心理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批判
        二、对弗洛伊德病理观的改造
    第二节 对存在主义哲学主题的丰富与拓展
        一、人存在于关系之中
        二、关系构建对存在悲剧性的克服
    第三节 科胡特思想的文化批判价值
        一、关系缺陷是现代人生存的文化困境
        二、共情的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科胡特的理论疑难与进一步讨论
        一、心理主义的残留
        二、社会性与历史性的不足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歌德的和谐观[J]. 赵蕾莲.  德国研究. 2016(04)
[2]“理解”的知识论[J]. 陈嘉明.  哲学动态. 2016(11)
[3]从精神病理学到哲学——论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疗法与生存交往[J]. 金寿铁.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5(06)
[4]自我与他者关系:一种主体间性现象学的反思[J]. 李金辉.  江海学刊. 2015(03)
[5]内省法与第一人称视角[J]. 李海燕.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6]“人的个性”的前提性问题[J]. 肖永辉,胡海波.  现代哲学. 2010(03)
[7]同感、具身和人际理解:从里普斯到舒茨[J]. D·扎哈维,陈文凯.  世界哲学. 2010(01)
[8]儒家内省对当代心理学的启示[J]. 刘春蕾,冯大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9]共情概念的演变[J]. 陈晶,史占彪,张建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6)
[10]歌德与“世界文学”[J]. 简·布朗.  学术月刊. 2007(06)

博士论文
[1]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研究[D]. 李留义.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开启“地狱”之门[D]. 王国华.吉林大学 2013
[3]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D]. 张沛超.武汉大学 2012
[4]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 王晓东.黑龙江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同情”现象的本质及意义—舍勒的“同情”概念探析[D]. 张萌.上海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45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45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