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大师圆融哲学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1-04-19 02:00
  智者大师“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是印度佛教嫁接到中国本土以后经过本土文化的排异与融合所结出的第一批理论果实。智者“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是龙树学在华不断流变而产生的理论结果。在这一流变过程中,道家哲学的“自然无为之境”、如来藏一系的佛性论、《华严经》的互摄互入说、《法华经》的会三归一说等先后被引入龙树学,并最终导致了智者圆融哲学的产生。龙树学的主旨被后人概括为“性空幻有”。“性空幻有”实际上包含着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双重否定。“性空”指诸法自性、诸法实体是空,它是对概念实体的否定。原始佛教通过“无常”与“无我”证成了人生的流转迁灭与虚妄不实。部派佛教则认为,在这流转迁灭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与真理,此即实体世界。实体世界由彼此联系的概念实体构成,它是部派佛教将诸法概念实体化、系统化得出的结果。龙树“性空幻有”将否定的矛头直指概念实体,他通过空思维否定了一切概念实体。龙树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概念实体既然已经被否定,那么流转迁灭的诸法现象自然成为了无所依附的虚妄幻相,此即“幻有”。龙树认为,这些虚妄幻相皆由颠倒而生,它们是本来寂灭的。可见,龙树“性空幻有”包含着对本质与现象...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基本观点
第一章 智者大师圆融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的佛学背景
        1.1.1 逐渐成熟的佛学话语体系
        1.1.2 南北朝时期的诸师异说
        1.1.3 南北朝佛学统一的趋势
    第二节 天台宗的法统传承
        1.2.1 作为天台初祖的龙树
        1.2.2 慧文
        1.2.3 慧思
    第三节 智者大师的生平及著述
        1.3.1 智者大师生平
        1.3.2 智者大师著述
    总结
第二章 《法华经》及其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第一节 《法华经》的传译与旨趣
    第二节 《法华经》之“开方便门”
        2.2.1 《法华经》的方便门
        2.2.2 “会三归一”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第三节 《法华经》之“示真实相”
        2.3.1 《法华经》的实相论
        2.3.2 《法华经》实相论对智者大师的影响
    总结
第三章 智者大师形而上学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智者一念三千的形成:从“缘起性空”到“本性具足”
        3.1.1 龙树缘起性空论
            3.1.1.1 部派佛教——缘起性空的破斥对象
            3.1.1.2 性空义
            3.1.1.3 缘起义
            3.1.1.4 缘起性空与一念三千
        3.1.2 中土般若学实相论
            3.1.2.1 鸠摩罗什毕竟空实相论
                一、罗什对无自性空的阐释
                二、罗什之毕竟空实相
                三、毕竟空实相与一念三千
            3.1.2.2 僧肇不真空实相论
                一、僧肇之不真空实相及道家思想的渗入
                二、不真空实相与一念三千
        3.1.3 道生佛性实相论
            3.1.3.1 道生与《涅槃经》
            3.1.3.2 道生之佛性实相论
            3.1.3.3 佛性实相与一念三千
        3.1.4 《华严经》的互摄互入说
            3.1.4.1 《华严经》的传译
            3.1.4.2 《华严经》的互摄互入说
            3.1.4.3 “互摄互入”与一念三千
        3.1.5 慧思及地、摄论师对智者的影响
            3.1.5.1 《大乘止观法门》的真伪问
            3.1.5.2 慧思的禅学思想
            3.1.5.3 慧思及地、摄论师对智者的影响
        3.1.6 智者的一念三千说
            3.1.6.1 一念三千各理论要件的由来
                一、实相论平台的由来
                二、性具思想的由来
                三、圆融互即的由来
            3.1.6.2 一念三千说
                一、一念三千的理论平台
                二、一念三千的理论建构
                三、性具实相说的本质
            3.1.7 性具善恶说
        总结上
    第二节 智者三谛圆融的形成:从“二谛双非”到“三谛圆融”
        3.2.1 龙树二谛义
        3.2.2 中国般若学的二谛义
            3.2.2.1 僧肇二谛中道义
            3.2.2.2 道生二谛相即义
            3.2.2.3 三论师于教二谛义
        3.2.3 慧文一心三智义
        3.2.4 《法华经》会三归一义
        3.2.5 智者圆融三谛义
            3.2.5.1 三谛圆融之理论前奏
            3.2.5.2 三谛圆融之理论建构
                一、“三谛”概念的出处
                二、一心三观
                三、三谛圆融
            3.2.5.3 三谛圆融的本质
        总结下
第四章 智者大师的判教思想
    第一节 慧观的判教思想
        4.1.1 慧观之判教
        4.1.2 慧观判教的依据
    第二节 南三北七之判教
        4.2.1 南方三系之判教
        4.2.2 北方七系之判教
    第三节 智者的判教思想
        4.3.1 大台四释与五重玄义
        4.3.2 五时教
        4.3.3 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疑伪经略论[J]. 韩廷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
[2]奥义书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形上学[J]. 吴学国.  湖湘论坛. 2012(06)
[3]“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J]. 王雷泉.  法音. 2012(01)
[4]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与特色[J]. 李四龙.  寻根. 2011(06)
[5]智■的弥勒信仰探讨[J].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1(01)
[6]“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法华经》中的“宗教对话”思想及其在天台宗中的运用[J]. 陈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7]圆满的成佛之境——从个案研究看天台圆顿止观法门[J]. 沈海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09)
[8]略论智顗的“秘教”思想[J]. 李四龙.  中国哲学史. 2009(02)
[9]天台智者心意识论研究[J]. 刘朝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10]南岳慧思师承考辨[J]. 刘朝霞.  宗教学研究. 2008(02)



本文编号:3146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46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5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