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的及物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14:24
本文以现代汉语动词的及物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及物性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把汉语动词从及物性角度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对各小类做了全面的考察。本文还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动词及物性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本文在把及物性分为动词的及物性和小句的及物性基础上,考察了动词及物性与句式及物性之间的互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对汉语动词的及物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也可以解决以往关于汉语动词及物性方面的一些争议性问题。首先,本文以认知功能主义语言观为指导,对动词的及物性从形式和意义角度重新加以定义,据此把汉语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作格动词、及物动词和假及物动词四类。其次,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现代汉语动词的及物性表现,并在介绍类型学关于及物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汉语动词及物性的类型学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最后,本文把及物性分为动词的及物性和小句的及物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动词及物性与小句及物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与以往研究相比,创新之处主要有:从及物性角度为汉语动词进行了重新分类;提出了汉语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的关系是不及物动词包含及物动词模式;找出了汉语动词及物性的类型学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1.5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理论背景与研究计划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1 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
2.1.2 非离散的连续统
2.2 构式语法理论
2.2.1 情景编码假设
2.2.2 构式强制
2.3 概念整合理论
2.3.1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2.3.2 整合中的类推创新
2.4 功能语法理论
2.4.1 Halliday的功能语法
2.4.2 Dik的功能语法
2.5 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法理论
2.6 研究计划
第三章 基于及物性的现代汉语动词再分类
3.1 汉语动词有无及物性的判定标准
3.1.1 我们对及物性的基本看法
3.1.2 基于有无及物性的汉语动词分类
3.2 现代汉语动词的及物性系统
3.2.1 不及物动词
3.2.2 作格动词
3.2.3 及物动词
3.3 汉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关系
3.3.1 汉语属于不及物、及物包含模式
3.3.2 来自语言习得方面的证据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不及物动词考察
4.1 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分类
4.1.1 典型不及物动词
4.1.2 非典型不及物动词
4.2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问题
4.2.1 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和特点
4.2.2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认知解释
4.3 其他相关问题
4.3.1 不及物动词主语的语义特征
4.3.2 再谈“不及物动词+施事宾语”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作格动词考察
5.1 作格语言和作格动词
5.1.1 作格语言
5.1.2 作格动词
5.2 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与分类
5.2.1 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
5.2.2 汉语作格动词的分类
5.3 从作格动词看及物与不及物的关系
5.3.1 前贤们的观点
5.3.2 本文的观点与思考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及物动词考察
6.1 及物动词与动词的价
6.1.1 及物动词不等于二价动词
6.1.2 及物性与动词价的关系
6.2 及物动词的重新分类
6.2.1 及物动词的一般分类
6.2.2 关于及物性高低的分类
6.2.3 本文关于论元凸显型分类
6.3 及物动词的及物性变化
6.3.1 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问题
6.3.2 及物性的弱化问题
6.4 小结
第七章 汉语假及物动词考察
7.1 假及物动词的界定
7.1.1 确立假及物动词的目的
7.1.2 假及物动词再分类
7.2 谓宾动词再思考
7.2.1 谓宾动词的分类
7.2.2 谓宾动词及物性的问题
7.3 关系动词
7.3.1 关系动词确立的必要性
7.3.2 关系动词与非事件句
7.3.3 关系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的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动词的及物性
8.1 类型学关于及物性的研究成果
8.1.1 及物性的类型学特征
8.1.2 及物性的类型学差异
8.2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类型学特征
8.2.1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共性特征
8.2.2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个性差异
8.3 再思考汉语及物性类型
8.3.1 汉语是偏重结果表述的语言
8.3.2 汉语也是自然型语言
8.4 小结
第九章 汉语动词的及物性与句式的互动
9.1 两种不同类型的及物性
9.1.1 动词的及物性
9.1.2 小句的及物性
9.2 事件句与非事件句
9.2.1 事件句与及物性
9.2.2 非事件句与关系句
9.3 动词及物性与句式及物性的互动
9.3.1 再论“把”字句的及物性
9.3.2 再论“存现句”的作格性
9.4 小结
第十章 余论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0.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0.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表 1 汉语不及物动词表(220 个)
附表 2 汉语作格动词表(142 个)
附表 3 汉语及物动词表(1687 个)
附表 4 汉语假及物动词表(129 个)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及物性的现代汉语动词再分类[J]. 王文丽,陈昌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汉语句式的跨语言观——“把”字句与逆被动态关系商榷[J]. 张伯江. 语言科学. 2014(06)
[3]“据说”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动因分析[J]. 陈昌来,王韦皓. 对外汉语研究. 2014(01)
[4]语言及物性的构式研究[J]. 吴义诚,李艳芝.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3)
[5]现代汉语中的事件类存在句[J]. 王勇,周迎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3)
[6]动词分类和施格、通格及施语、通语[J]. 金立鑫,王红卫.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01)
[7]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构语力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 李慧.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6)
[8]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3(02)
[9]“完全受影响”和“部分受影响”编码方式的类型学研究[J]. 李思旭.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4)
[10]空宾语的分布与动词及物性研究[J]. 杨彩梅. 当代语言学. 2012(02)
博士论文
[1]类型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 崔玲齐.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61568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1.5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理论背景与研究计划
2.1 原型范畴化理论
2.1.1 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
2.1.2 非离散的连续统
2.2 构式语法理论
2.2.1 情景编码假设
2.2.2 构式强制
2.3 概念整合理论
2.3.1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2.3.2 整合中的类推创新
2.4 功能语法理论
2.4.1 Halliday的功能语法
2.4.2 Dik的功能语法
2.5 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法理论
2.6 研究计划
第三章 基于及物性的现代汉语动词再分类
3.1 汉语动词有无及物性的判定标准
3.1.1 我们对及物性的基本看法
3.1.2 基于有无及物性的汉语动词分类
3.2 现代汉语动词的及物性系统
3.2.1 不及物动词
3.2.2 作格动词
3.2.3 及物动词
3.3 汉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关系
3.3.1 汉语属于不及物、及物包含模式
3.3.2 来自语言习得方面的证据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不及物动词考察
4.1 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分类
4.1.1 典型不及物动词
4.1.2 非典型不及物动词
4.2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问题
4.2.1 不及物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和特点
4.2.2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的认知解释
4.3 其他相关问题
4.3.1 不及物动词主语的语义特征
4.3.2 再谈“不及物动词+施事宾语”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作格动词考察
5.1 作格语言和作格动词
5.1.1 作格语言
5.1.2 作格动词
5.2 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与分类
5.2.1 汉语作格动词的定义
5.2.2 汉语作格动词的分类
5.3 从作格动词看及物与不及物的关系
5.3.1 前贤们的观点
5.3.2 本文的观点与思考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及物动词考察
6.1 及物动词与动词的价
6.1.1 及物动词不等于二价动词
6.1.2 及物性与动词价的关系
6.2 及物动词的重新分类
6.2.1 及物动词的一般分类
6.2.2 关于及物性高低的分类
6.2.3 本文关于论元凸显型分类
6.3 及物动词的及物性变化
6.3.1 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问题
6.3.2 及物性的弱化问题
6.4 小结
第七章 汉语假及物动词考察
7.1 假及物动词的界定
7.1.1 确立假及物动词的目的
7.1.2 假及物动词再分类
7.2 谓宾动词再思考
7.2.1 谓宾动词的分类
7.2.2 谓宾动词及物性的问题
7.3 关系动词
7.3.1 关系动词确立的必要性
7.3.2 关系动词与非事件句
7.3.3 关系动词与及物动词之间的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动词的及物性
8.1 类型学关于及物性的研究成果
8.1.1 及物性的类型学特征
8.1.2 及物性的类型学差异
8.2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类型学特征
8.2.1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共性特征
8.2.2 汉语动词及物性的个性差异
8.3 再思考汉语及物性类型
8.3.1 汉语是偏重结果表述的语言
8.3.2 汉语也是自然型语言
8.4 小结
第九章 汉语动词的及物性与句式的互动
9.1 两种不同类型的及物性
9.1.1 动词的及物性
9.1.2 小句的及物性
9.2 事件句与非事件句
9.2.1 事件句与及物性
9.2.2 非事件句与关系句
9.3 动词及物性与句式及物性的互动
9.3.1 再论“把”字句的及物性
9.3.2 再论“存现句”的作格性
9.4 小结
第十章 余论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0.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0.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表 1 汉语不及物动词表(220 个)
附表 2 汉语作格动词表(142 个)
附表 3 汉语及物动词表(1687 个)
附表 4 汉语假及物动词表(129 个)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及物性的现代汉语动词再分类[J]. 王文丽,陈昌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汉语句式的跨语言观——“把”字句与逆被动态关系商榷[J]. 张伯江. 语言科学. 2014(06)
[3]“据说”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动因分析[J]. 陈昌来,王韦皓. 对外汉语研究. 2014(01)
[4]语言及物性的构式研究[J]. 吴义诚,李艳芝.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3)
[5]现代汉语中的事件类存在句[J]. 王勇,周迎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03)
[6]动词分类和施格、通格及施语、通语[J]. 金立鑫,王红卫.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01)
[7]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构语力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 李慧.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06)
[8]关于古汉语“使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J]. 王月婷. 语言科学. 2013(02)
[9]“完全受影响”和“部分受影响”编码方式的类型学研究[J]. 李思旭.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04)
[10]空宾语的分布与动词及物性研究[J]. 杨彩梅. 当代语言学. 2012(02)
博士论文
[1]类型学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 崔玲齐.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61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6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