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范畴化初探 ——基于现代汉语“还”字构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14:48
  “范畴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认知方式,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等关注的重要课题。亚里士多德曾基于二值逻辑创立的“经典范畴观”流传了 2000多年,成为形而上学的圭臬,在学界占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施(Rosch)于70年代将其修补为“原型范畴观”,以期弥补经典范畴观的缺陷。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泰勒(Taylor)、王寅又提出了图式范畴观来修补原型范畴观。我们认为经典范畴观、原型范畴观、图式范畴观都存在一定的缺点,如:经典范畴观无法解释很多社会现象,大部分社科类范畴非二元切分所能为之;原型范畴观虽可弥补经典范畴观之不足,但无法解释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的流变;图式范畴观尝试以抽象图式作为基础来解释范畴成员的扩展问题,但忽视了范畴间和范畴外的动态变化。基于这一点,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泰勒、克罗夫特和克鲁斯(Croft&Cruse)、刘正光等论述了“非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也提到范畴的动态性问题,如李小飞(2006,2010)、范振强(2015)...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汉语“还”字构式
        1.2.2 语料简要描述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理据与意义
    1.5 结构安排
2. 本研究的文献回顾
    2.1 概述
    2.2 过往范畴理论研究与不足
        2.2.1 经典范畴理论及其不足
        2.2.2 原型范畴理论及其不足
        2.2.3 图式范畴理论及其不足
    2.3 动态范畴理论的研究述评
        2.3.1 国外动态范畴理论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动态范畴理论的研究现状
        2.3.3 小结:国内外动态范畴理论研究之不足
    2.4 “还”的研究述评
    2.5 小结
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概述
    3.2 动态范畴化的构建
    3.3 动态范畴化的理论基础
        3.3.1 哲学基础
        3.3.2 语言学基础
        3.3.3 社会学基础
    3.4 小结
4. “还”的动态范畴化量级特征
    4.1 概述
    4.2 “还”的动态量化级阶
    4.3 “还”的聚范畴化特征表现—以“S比N1还N2。”为例
    4.4 “还”的去范畴化、再范畴化特征表现—以“A还不算B。”为例
    4.5 “还”的跨范畴化、再范畴化特征表现—以“A,还B呢。”为例
        4.5.1 跨范畴化
        4.5.2 再范畴化
    4.6 小结
5. 动态范畴变化的一般规律—以“S比N1还N2。”构式为例的语哲分析
    5.1 概述
    5.2 从指称意义到非指意义
    5.3 从客观描述到主观评价
    5.4 从意义确定性到模糊性
    5.5 从原型标准到程度增量(或最大量)
    5.6 从词典意义到百科意义
    5.7 从事物量变到事物质变
    5.8 小结
6. 范畴内动态分析(1):聚范畴化(Con-categorization)
    6.1 概述
    6.2 “A还算B。”构式的聚范畴化分析
        6.2.1 “A还算B。”构式
        6.2.2 “A还算B。”构式分析
        6.2.3 小结
    6.3 “S比A1还A2。”构式的聚范畴化分析
        6.3.1 概述
        6.3.2 “S比A1还A2。”构式分析
        6.3.3 小结
7. 范畴内动态分析(2):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
    7.1 概述
    7.2 “A还算B。”否地构式的去范畴化分析
        7.2.1 “A还不算B。”构式去范畴化分析
        7.2.2 “A还算B?”构式去范畴化分析
    7.3 小结
8. 范畴间动态分析:跨范畴化与再范畴化(Trans-categorization&Re-categorization)
    8.1 概述
    8.2 “A,还B呢。”构式的动态范畴化分析
        8.2.1 语对构式“A,还B呢。”简介
        8.2.2 “A,还B呢。”构式的跨范畴化及再范畴化分析
        8.2.3 “A,还B呢。”构式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8.2.4 “A,还B呢。”跨范畴化的规律
    8.3 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还X呢”构式:行域贬抑、知域否定、言域嗔怪[J]. 宗守云.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04)
[2]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  语料库语言学. 2016(01)
[3]“S比N1还N2”的语言哲学解读(上)[J]. 王天翼.  外语学刊. 2016(02)
[4]基于“去/再范畴化+”的“A,还B呢”语对构式的语义分析模型[J]. 王天翼.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6)
[5]认知诗学视野下转喻的艺术功能初探[J]. 王天翼.  中国外语. 2015(06)
[6]同语式“N是N”的理解机制新探:动态范畴构建视角[J]. 范振强.  外语教学. 2015(04)
[7]后现代哲学思潮中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J]. 赵永峰.  外语学刊. 2015(04)
[8]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J]. 王天翼,王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9]汉语“一”字极性成语的认知构式理据[J]. 魏在江.  中国外语. 2015(03)
[10]双关语的内涵、外延传承解析[J]. 康晓芸.  外语学刊. 2015(02)

博士论文
[1]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D]. 何举纯.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 王欣.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5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5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