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1911年的袁世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20:46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又波澜壮阔。该文从袁世凯开缺回籍前的北京政局入手,概述清廷中央的人事变动,并着重对比袁世凯与慈禧太后、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张之洞之间的关系。从广阔的视野上,去论述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复杂关系,尤其在北京的中枢机构,袁氏的亲信基本上渗透到各个中央部门。在华北、东北的广大地区,袁氏的亲信把持着东三省、华北地区以及北京的军事防务,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北洋新军更是忠心耿耿地追随其后。新上任的摄政王载沣面对家仇和袁世凯权力的威胁不得不采取措施,将他开缺回籍。袁氏开缺回籍,该文论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从保护自我、保护北洋系的利益出发,投靠慈禧太后,客观上导致光绪帝被囚瀛台,以致戊戌变法失败。而载沣正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此为家仇,载沣不可不报。二是从权力争夺的角度来说,袁世凯在清末官制改革中,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表面上推举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内阁大臣,实际上自己在背后操纵实权,这样便引起以载沣为首的满洲贵族的憎恨,他们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出发对袁世凯进行反击。综合以上两方面,袁世凯最终在1909年初被开缺回籍。该文在论述...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袁世凯开缺回籍前的北京政局
    第一节 清廷中央人事的变动
        一 清廷中央人事变动的简述
        二 清廷重要人物关系的概述
    第二节 清廷北洋军事的发展
        一 北洋军队的发展
        二 北洋袍泽的关系
第三章 袁世凯开缺回籍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节 开缺回籍原因
        一 戊戌政变中的抉择
        二 丙午官制改革中的利益争夺
    第二节 开缺后的影响
第四章 袁世凯蛰居彰德期间的活动
    第一节 罢官之后的家庭生活
        一 构建姻亲关系
        二 教育子女传承家风
        三 蛰居作诗显露心志
    第二节 兴办实业和公益事业凝聚北洋力量
        一 建设启新洋灰厂
        二 兴办京师自来水公司
        三 经营百泉名胜
    第三节 由蛰居书信探究袁氏的社会活动
        一 罢官之初 闭门求安
        二 广泛联系洞悉时局
        三 化解政敌结成同盟
第五章 袁世凯东山再起的机遇及条件
    第一节 东山再起的历史机遇
        一 应召未出山
        二 出山的过程
    第二节 东山再起的基本条件
        一 外因: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 内因:卓越的个人才能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庆亲王奕劻与辛亥政局[J]. 马平安.  广东社会科学. 2018(01)
[2]辛亥荫昌南下督师及袁世凯出山内情考[J]. 王庆帅.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11)
[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问题考述[J]. 丁健.  理论月刊. 2017(11)
[4]清末皇族内争与袁世凯复出[J]. 朱文亮.  历史研究. 2017(05)
[5]载沣军事集权论略[J]. 张继格,高俊.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6]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诸问题[J]. 马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7]失败的集权与立威——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J]. 周增光.  北京社会科学. 2016(10)
[8]“洹上渔翁”:辛亥年间袁世凯的公众形象与权势格局[J]. 马建标.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8)
[9]国际环境、精英政治与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政体的兴衰[J]. 胡鹏.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16(01)
[10]奕劻在辛亥鼎革之际的努力与抉择[J]. 马平安.  史学月刊. 2016(05)

博士论文
[1]奕劻贪污与晚清政局[D]. 刘鹏超.南开大学 2014
[2]满汉矛盾与晚清政局(1884-1912)[D]. 薛伟强.河北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的载沣研究[D]. 姜叶帆.贵州大学 2015
[2]袁、岑之政途分歧与清末政局[D]. 伍倩昀.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载泽与光宣政局(1905-1912)[D]. 李娜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69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69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