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寻根与自立 ——以竺道生涅槃思想研究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09 00:23
  佛教中国化问题也就是佛教的异质性如何为中国文化所涵化的问题,进一步说也即佛教自身如何在中国实现寻根与自立的问题。在佛教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中国化过程的是涅槃,因其所观照之生命境界原本带有一绝诸现世的超越向度,正同基于天道而建构的以现世道德圆满为生命超越义之中国本土文化形成巨大张力,故以涅槃议题为切入点而展开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是富有意义的。对此议题的处理,在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晋宋之际有“涅槃圣”之誉的竺道生。他的贡献正在于将涅槃性从涅槃这一混杂宗教与哲学的议题中先行点化,并将其内涵界定为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之“理”。通过理体为本之涅槃思想的建构,他一方面将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包括实相、一乘、佛性等予以综摄,另一方面利用玄学之体用论、得意忘言、合一论等思辨方法对内外学、大小乘加以合会,从而提出众生皆有佛性说、顿悟成佛说等一系列超时代之思想,不仅廓清了此前般若学之迷思,以为之后中国佛教以心性论为本的智性传统开启方向,更以推动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向的身份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推向深入。缘此,本文将以涅槃为问题意识,在考察道生之前国人对涅槃思想容受的基础上,试图检覈作为后继者之竺道生如何笼罩旧说,发涅槃之...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1.3 本论文的内容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竺道生行履及相关问题
    2.1 竺道生生平略述
    2.2 竺道生对王权及夷夏之辨的态度
        2.2.1 竺道生对王权的态度
        2.2.2 竺道生与夷夏之辨
    2.3 竺道生的思想分期与著述情况
        2.3.1 竺道生的思想分期
        2.3.2 竺道生的著述情况与解经风格
3 晋宋之前佛教涅槃思想在中国的展开
    3.1 涅槃的内涵及相关议题
        3.1.1 何谓超越?
        3.1.2 超越性的证悟
    3.2 涅槃之初识
        3.2.1 《四十二章经》对涅槃的呈现及其反馈
        3.2.2 《牟子理惑论》中的涅槃思想
    3.3 本土般若学派的涅槃诠解——六家七宗之争
        3.3.1 以体为本的选择——本无宗
        3.3.2 空与无的错置——本无异宗
        3.3.3 色和空的辩证——即色宗
        3.3.4 心与物之分离——心无宗
    3.4 涅槃之体的探讨——慧远与形神之争、法性法身之辨
        3.4.1 形神之辨与慧远的回应
        3.4.2 法性与法身之辨——慧远同罗什的交锋
    3.5 僧肇与《涅槃无名论》
4 竺道生的理体涅槃论
    4.1 道生的“二谛”论
    4.2 竺道生的实相论与“理”论
        4.2.1 实相论——对空的理解
        4.2.2 “理体”论
    4.3 竺道生的涅槃观
        4.3.1 涅槃当于何处求?
        4.3.2 涅槃何谓?
5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论
    5.1 道生与一阐提成佛义
        5.1.1 道生“阐提成佛说”的提出
        5.1.2 道生之阐提成佛论
    5.2 道生的佛性论
        5.2.1 理与“佛性我”
        5.2.2 佛性本有与众生皆有佛性
        5.2.3 佛性之因果义
        5.2.4 佛性之第一义空义
        5.2.5 善不受报与善根再植
6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论
    6.1 顿渐与成圣
        6.1.1 道生以前的顿渐之争
        6.1.2 成圣与如何成圣
    6.2 道生的顿悟成佛论
        6.2.1 道生对众生的生命状态的判释
        6.2.2 对无明的超脱——道生的顿悟思想
    6.3 谢灵运《辩宗论》对道生顿悟义的继承与发挥
        6.3.1 主论所述顿悟义
        6.3.2 答诸道人论所及之道生顿悟成佛论
        6.3.3 道生顿悟成佛义之复明——《胜鬘经》的回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176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76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