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文学与文学观念

发布时间:2021-05-09 17:36
  “文学”是什么?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而言,“文学”一词,始见于《论语·先进》篇:“文学子游、子夏。”邢昺《论语疏》解释为“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此中之意,中国文学的时间开端应是从春秋时期算起,而可考证之作者是以孔门弟子为最早者,那么中国文学观念就应该起源于儒家的思想。这种认识显而易见是偏狭的,不客观的。反观已有的认知中,丁迪豪先生根据历史形态的演变,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分属于“原始社会的文学”、“民族社会的文学”、“封建社会的文学”三个时代(1);而傅斯年先生则根据已有时代分划分,认为分为上古“自商末叶至战国末叶”、中古“自秦始皇一统至‘初唐’之末”、近古“自‘盛唐’之始至明中叶”、近代“自明宏嘉而后至民国”四个时期。二者共性是历史决定文学,文学发展以历史发展为先决条件,导致历史观念取代文学观念。基于以上认知,长久以来中国文学开端的具体时代悬而未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文学与历史和国家的关系没有确定而引发诸多争论。文学是有国家性的,作家也是有祖国的。国家即社会,即历史。唯有对作家的国家属性认定,方可使作家有历史属性,文学作品也才可能有历史性、社会性,才具有理论系统意义的文学观。而对于...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鲁国文学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术价值、应用前景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手段
        (三)技术路线:
    四、论文基本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基本结构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中突破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突破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春秋时期的鲁国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文化传承的历史背景
        一、周公旦建封鲁国
        二、周公旦与周礼
        三、周公旦与鲁国文学
    第二节 鲁国文学经典的文学批评
        一、《诗》、《书》、《礼》、《易》、《春秋》的版本梳理
        二、《汉书·艺文志》中的鲁国著述
        三、鲁国诸子经典著述版本
        四、历代文论中的鲁国著述
    第三节 鲁国圣人与士人文化传统
        一、帝王式“圣人”
        二、人文式“圣人”
        三、士人阶层
第二章 礼乐与《鲁颂》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先秦礼乐文化对祭祀文学的影响
        一、宗教与文学
        二、礼乐文化的经济性
        三、儒家德治主义和礼治主义
        四、礼乐文化与祭祀文学
    第二节“颂”的祭祀意义与文艺性
        一、周族神灵信仰
        二、鲁国祭祀的谱系
        三、“颂”的文艺性
    第三节 《鲁颂》与“颂”文体之“变”
        一、春秋文学自觉观念下的《鲁颂》作者身份
        二、春秋文学自觉观念下的《鲁颂》题材选择
        三、春秋文学自觉观念下的《鲁颂》之“变颂”
    第四节 礼乐之《诗》与《鲁颂》的关系
        一、礼乐之《诗》的政教性
        二、城邑文明与礼乐之《诗》
        三、《鲁颂》的礼乐性
第三章 春秋笔法与鲁国文学的叙事方式
    第一节 对话艺术和论辩艺术
        一、春秋时代文辞概况
        二、对话艺术
        三、论辩艺术
    第二节“春秋笔法”与先秦文学的叙事传统
        一、“春秋笔法”的史学内涵
        二、先秦文学叙事传统的精神内涵
    第三节“春秋笔法”与鲁国文学的话语构建
        一、春秋时代“雅言”
        二、鲁国外交话语
        三、鲁国文学话语的构建
第四章 鲁语与春秋时期的论言艺术
    第一节 春秋论谏辞令艺术
        一、德教中的“论”
        二、政教中的“论谏”
        三、外交中的“辞令”
    第二节 鲁语的讽喻性
        一、孔子语言的讽喻性
        二、卿士大夫语言的讽喻性
    第三节 《国语》、《左传》的语言艺术
第五章 孔子的诗学批评与鲁国文学思想
    第一节 儒家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
        一、儒家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
        三、儒家哲学思想影响下的鲁国文学观
    第二节 《孔子诗论》的文学意义
        一、《孔子诗论》的文本
        二、孔子论诗
        三、《孔子诗论》文学意义
    第三节 鲁国文学思想的历史作用
        一、中国先秦文学思想的批判
        二、鲁国文学思想的发展
        三、鲁国文学思想的历史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鲁颂·閟宫》“新庙”考论[J]. 胡宁.  德州学院学报. 2014(01)
[2]论《鲁颂》在赋体形成中的意义[J]. 张旭晖.  名作欣赏. 2014(06)
[3]《左传》书法与《鲁颂·閟宫》“土田附庸”的解读[J]. 姚小鸥,杨晓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3(06)
[4]《鲁颂·閟宫》“缵禹之绪”解读[J]. 姚小鸥,李永娜.  文艺评论. 2013(06)
[5]鲁僖公的历史功绩与《鲁颂》本义考论[J]. 潘莉.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6]《鲁颂·閟宫》“三寿作朋”考释[J]. 尹海江.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2)
[7]《禹贡》徐州篇与《鲁颂·閟宫》所见地理景观比较分析[J]. 郑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1(01)
[8]论孔子之前《鲁颂》不是《诗三百》的组成部分[J]. 吕华亮.  中国诗歌研究. 2010(00)
[9]“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J]. 傅道彬.  文学遗产. 2010(05)
[10]《诗经·鲁颂》作者、作时考论[J]. 祝秀权.  运城学院学报. 2010(04)

硕士论文
[1]《诗经·鲁颂》研究[D]. 李倩.山西大学 2010
[2]鲁颂音乐作品浅析[D]. 刘斌彬.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鲁颂·閟宫》研究[D]. 顾永霞.首都师范大学 2008
[4]《诗经·鲁颂》研究[D]. 聂双.暨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77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177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5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