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及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13:08
本文关键词: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及应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清时期皖江流域是安徽境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但该区域自然灾害也很严重。该区域自然灾害以水旱为主,以水灾为巨。明清皖江流域劳动人民为地区开发和江河治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皖江流域的乡村人民从趋利避害到兴利除害,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研究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与各阶层应对灾害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各府(州)县的水旱灾害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发现明清时期该流域水灾害总体概况是:一是水灾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有五个水灾高峰期(万历天启年间、康雍乾年间、嘉道年间、同治年间、宣统年间);二是清代水灾发生远比明代频繁,灾发平均频次为明代两倍有余;三是安庆府、池州府、宁国府受水灾影响较大,而广德州则相对较小。旱灾的总体概况是:一是明清旱灾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大致有四个高峰期(天顺-万历年间、天启-雍正年间、乾嘉年间、咸同年间);二是清代旱灾发生远比明代频繁,,灾发平均频次是明代的近两倍;三是安庆府、庐州府皖江三地、池州府、滁州受旱灾影响较大,而广德州、太平府则相对较小。 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的成因有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从自然因素来说,复杂的区域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是皖江流域水旱灾害形成的客观因素;此外,长江中上游频繁的水灾也会对下游造成影响。从社会因素来说,人口快速增长及由此引发的过度开发,是造成明清皖江流域水旱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另外,地方官吏不作为和山林弛禁政策也加剧了灾害的频繁发生。 从总体来看,明清皖江流域水旱灾害发生和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是水灾居多且呈频次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交替性和长时段上的相对均衡性,三是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集中性。相比而言,明清皖江流域水旱灾害具有灾发频数高、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伴生灾害多等特点。 明清时期,自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救灾体系,形成了报灾、受理、踏勘、决议、救灾、安抚等救灾程序,既有灾害前常规性的一般应对,也有灾害后针对性的紧急应对。同时,乡村基层组织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灾害应对举措,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基层组织彼此呼应、相互补充的应对体系。 明清时期皖江流域因水旱灾害而引发的乡村冲突主要有灾民之间的冲突、水事纠纷和灾民变乱等类型,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该流域的冲突现象尚不够严重。这与该区域的儒学道统的教化、政府的多维防控、地方精英势力的自我控制等构成的多维协同防控体系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 皖江流域 乡村 水旱灾害 官府与地方应对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426.616;K2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引言15-26
- 一、 相关内容的说明15-17
- (一) 关于“皖江流域”的界定15-16
- (二) 关于“水旱灾害”的界定16
- (三) 关于“灾害应对”的说明16-17
- (四) 关于材料来源的说明17
- 二、 研究目的及价值17-18
- (一) 研究目的17-18
- (二) 研究价值18
- 三、 学术研究史回顾18-23
- (一) 海外研究现状19-2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20-23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23-26
- (一) 研究的重难点23-24
- (二) 研究思路24
- (三) 研究方法24-26
- 第一章 明清皖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政区结构26-40
- 一、 明清皖江流域的自然环境26-28
- (一) 地形26-27
- (二) 气候27
- (三) 水系27-28
- 二、 明清皖江流域的政区结构28-40
- (一) 政区设置28-30
- (二) 政区管理30-40
- 第二章 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情概述40-85
- 一、 各府州灾害比较分析40-74
- (一) 安庆府40-46
- (二) 池州府46-51
- (三) 庐州府51-55
- (四) 太平府55-59
- (五) 宁国府59-64
- (六) 滁州64-68
- (七) 和州68-71
- (八) 广德州71-74
- 二、 皖江流域水旱灾害比较分析74-85
- (一) 水灾比较分析74-79
- (二) 旱灾比较分析79-85
- 第三章 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的成因与特点85-103
- 一、 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的成因85-92
- (一) 自然因素85-87
- (二) 社会因素87-92
- 二、 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的一般规律92-94
- (一) 水灾居多且频次呈上升趋势92-93
- (二) 水旱灾害的交替性和长时段的均衡性93
- (三) 水旱灾害的季节集中性93-94
- 三、 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的特点94-103
- (一) 灾发频数高94
- (二) 持续时间长94-95
- (三) 破坏性大95-97
- (四) 伴生灾害多发97-103
- 第四章 明清灾害环境下皖江流域的乡村生活103-117
- 一、 水旱灾害与农业生产103-106
- (一) 皖江流域乡村农业发展103-105
- (二) 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05-106
- 二、 水旱灾害与乡村生活106-114
- (一) 粮价飙升106-109
- (二) 设施隳坏109-110
- (三) 民生艰危110-113
- (四) 道德失范113-114
- 三、 水旱灾害与乡村民俗114-117
- (一) 灾害信仰114-115
- (二) 灾害民俗115-117
- 第五章 明清皖江流域应对乡村水旱灾害的举措117-161
- 一、 官府的救灾赈灾117-146
- (一) 灾前预防117-130
- (二) 灾后应对130-146
- 二、 民间对灾害的自救和赈济146-161
- (一) 士绅阶层的赈济146-159
- (二) 宗族内部的互助159-160
- (三) 其他组织的应对160-161
- 第六章 明清灾害环境下皖江流域 乡村社会冲突与防控161-173
- 一、 灾害与乡村社会冲突162-166
- (一) 灾民冲突加剧162-163
- (二) 水事纠纷增多163-164
- (三) 灾民变乱迭起164-165
- (四) 其他冲突165-166
- 二、 灾害与乡村社会防控166-173
- (一) 官府防控166-169
- (二) 基层防控169-173
- 结 语173-178
- 一、 明清皖江流域防灾救灾的经验173-174
- 二、 防灾救灾中的问题与教训174-176
- 三、 构建协同应对体系176-178
- 参考文献178-187
- 附表187-256
- 一、 安庆府县水旱灾害记录187-203
- (一) 水灾187-197
- (二) 旱灾197-203
- 二、 池州府县水旱灾害记录203-218
- (一) 水灾203-213
- (二) 旱灾213-218
- 三、 庐州府(三地)水旱灾害记录218-227
- (一) 水灾218-223
- (二) 旱灾223-227
- 四、 太平府县水旱灾害记录227-234
- (一) 水灾227-232
- (二) 旱灾232-234
- 五、 宁国府县水旱灾害记录234-247
- (一) 水灾234-242
- (二) 旱灾242-247
- 六、 滁和州水旱灾害记录247-254
- (一) 水灾247-250
- (二) 旱灾250-254
- 七、 广德州水旱灾害记录254-256
- (一) 水灾254-255
- (二) 旱灾255-256
- 科研情况256-257
- 后记257-2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致元;明代君臣祷雨的宗教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陆芹英,汪志国;近代安徽水灾之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施和金;安徽历史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6 杨松水;;兴学、决讼、赈灾:清代皖中绅士与地方社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张琳婧;;中国古代的直诉制度——兼论当代中国信访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8 赵崔莉;;清代皖江圩区的民间信仰[J];古今农业;2007年01期
9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02期
10 张爱华;;“进村找庙”之外: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勃兴[J];史林;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明清皖江流域乡村水旱灾害及应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0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