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
本文关键词: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是笔者的博士论文,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建筑与影像的关系。此研究基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法,认定建筑与影像之间存在互文性,廓清影像中的建筑之文本间性,澄明建筑中的影像之主体间性,指陈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有志于首创建筑影像学。具体地,此论文包括《导言》、《概论》、《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定量研究》、《结语》,共七章。在对现象学的精髓与局限予以客观评价和辩证分析后,作者重新界定了“建筑”、“影像”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引入“互文性”并将其区分为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两个维度,依此囊括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作者认为,影像中的建筑,主要体现为文本间性,遂从摄影中的建筑、电影中的建筑、电视中的建筑三个层面共15个视角剖析建筑进入影像之后的话语转捩,寻求影像文本中建筑符号的建构性,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作为彼此文本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文本间位移”。建筑中的影像,主要体现为主体间性,遂立足于建筑的多元化分类,从住宅-客厅、公共建筑、电影院、美术馆、地铁、历史文化遗址、园林景观、权力建筑-会堂、乡土建筑、城市-街道、数字建筑等13个视角逐一剖析,探寻这些不同定位、功能、风格的建筑内各种影像的元素组成、语言建构、美学意蕴乃至社会文化价值,试图概括建筑与影像同时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尤其二者的某种“主体间位移”。不论从文本还是从主体,建筑与影像均可互渗互补,作者于是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与比较,分析建筑艺术与影像艺术之异同,辨别建筑文化与影像文化之异同,提出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的诸多策略,枚举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的数种方法,表明文脉其实正是建筑与影像之间两种互文性的意向表征。但是,在现象学进入建筑学之前,学界却无法认清二者之间的这种深刻关系,故需以现象学统摄形形色色的建筑学理论,洞明建筑与影像的本己性与一同性。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只有现象学才能做到如此精准而清晰。为了佐证和坐实上述质性研究,笔者设计并完成了17项以上社会调查,跨度从西安、北京到纽约,面向不同社会属性的各种人群,深入田野与一线,广泛搜集数据,进而开展严谨而客观的统计分析。基于此,笔者就“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建筑设计与影像创作的相互借鉴问题”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希冀借此对这两大乃至相关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提供科学的指南。在在场与缺场、可见与不可见之中,在看与被看、主我与客我之中,影像与建筑融溶通会,竞合共生,这正是建筑影像学的生存空间。空间之间,象外有象;象象之间,空间无垠。本论文系基础理论研究,作者依靠扎实的人文尤其传媒学科积淀,秉持现象学的“悬置—体验—思—真理自明”方法,在建筑与影像之间展开交叉研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刷新建筑学理论。
【关键词】:建筑 影像 互文性 现象学 交叉 建筑影像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40-05;TU-8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导言14-51
- 1.1 选题的依据14-18
- 1.1.1 业界需要14-16
- 1.1.2 学界需要16-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38
- 1.2.1 国内19-30
- 1.2.2 国外30-38
- 1.3 结构脉络与研究框架38-39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9-45
- 1.5 创新点及其拓荒意义45-48
- 1.6 应用价值48-50
- 小结50-51
- 第2章 概论51-78
- 2.1 现象学51-55
- 2.1.1 精髓51-53
- 2.1.2 局限53-55
- 2.2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建筑55-64
- 2.2.1 一般意义上的建筑55-56
- 2.2.2 笔者的重新界定56-64
- 2.3 本论文从现象学界定的影像64-69
- 2.3.1 一般意义上的影像64-66
- 2.3.2 笔者的重新界定66-69
- 2.4 互文性69-74
- 2.4.1 文本间性69-71
- 2.4.2 主体间性71-74
- 2.5 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74-78
- 小结78
- 第3章 文本间性——影像中的建筑78-153
- 3.1 摄影中的建筑79-99
- 3.1.1 从摄影镜头物像共轭系统看建筑物的点线面79-82
- 3.1.2 置身于摄影构图焦点透视中的建筑物的平立剖三面82-87
- 3.1.3 建筑摄影的美学特质与摄影思想史的现象学进路87-91
- 3.1.4 纪实摄影对建筑场所精神的捕捉及其内蘖的焦虑与惶惑91-95
- 3.1.5 从影像的现代性构筑建筑摄影(学)的“脱域”空间95-99
- 3.2 电影中的建筑99-127
- 3.2.1 电影照会建筑的唯一方式——现象学“亲在”99-103
- 3.2.2 从线性到非线性:电影叙事之于建筑动线的“述行性”转喻与类拟103-108
- 3.2.3 从数字时代电影画幅的阔巨化趋势看建筑跻身的无限空间108-113
- 3.2.4 西方电影大师的建筑情结及电影中建筑的经典化通途113-121
- 3.2.5 中国电影敞拥建筑以及园林的审美痼癖——以武侠电影为重点121-127
- 3.3 电视中的建筑127-153
- 3.3.1 中外电视直面建筑的文体形态及其哲学分野127-134
- 3.3.2 敞露私域与蔽遮公域:电视剧对建筑物空间伦理尤其耻感的戏剧化揶揄134-138
- 3.3.3 中国故事:涉房题材影视剧作为当前社会首要矛盾之影像实录138-143
- 3.3.4 电视节目演播室空间设计理念的嬗递及其文化意向143-147
- 3.3.5“感官性极少主义”的中国版悲剧——影视城蔓延反思及控制147-153
- 小结153
- 第4章 主体间性——建筑中的影像153-225
- 4.1 客厅里的影像及其禁忌——住宅作为电视接受的亲情空间与伦理家园154-158
- 4.2 公共建筑内的影像展映及其作为媒介仪式的人类学意义158-163
- 4.3 电影院——建筑作为现代人无意识底层性欲乃至原欲泊憩的港湾163-168
- 4.4 美术馆里的另类影像——建筑对录像或视像艺术当代性与先锋性的形塑与重构168-172
- 4.5 地下铁内的镜语与拟像——城市中产阶层迅疾旅途中驿动而羁泊的心境172-178
- 4.6 大遗址乃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影像的介入及其尴尬窘境178-186
- 4.7 园林中的“影”——蕴含丰约人文情愫的营造语汇及其华夏美学韵致186-190
- 4.8 影像主题建筑“物化”的生活美学及其环境行为学“瞄固”190-196
- 4.9 会堂内“可见的/在场”的影像与“不可见/不在场”的权力196-203
- 4.10 因“土”而“乡”:“反规划”的乡土建筑与“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乡村影像203-207
- 4.11 隐私被广播:从建筑乃至城市“电子眼”的广谱看远程监控影像的伦理悖谬207-212
- 4.12 数字建筑中虚拟影像的“上手状态”与“苍莽之境”212-218
- 4.13 建筑与电影的异质同构——从Montage源于Bauhaus说起218-224
- 小结224-225
- 第5章 建筑与影像的悖谬与契通225-256
- 5.1 作为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艺术的影像之比较225-227
- 5.2 作为文化的建筑与作为文化的影像之比较227-229
- 5.3 影像创作充分彰显建筑能动性的策略与方法229-232
- 5.4 建筑设计巧妙利用影像能动性的理念与通途232-237
- 5.5 影像化或高度互文影像的建筑设计乃至工程施工总图237-241
- 5.6 建筑与影像互文性的意向表征——文脉241-245
- 5.7 前现象学时期学界对建筑与影像关系之认识及其缺憾245-249
- 5.8 现象学对建筑学理论的统摄与归集249-251
- 5.9 建筑即影像,影像即建筑251-255
- 小结255-256
- 第6章 定量研究256-328
- 6.1 针对“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的调查与统计256-312
- 6.1.1 面向20位研究生和5位副教授就“互文性”这一概念的实验心理学调查256-258
- 6.1.2 面向12位不同学科背景博士生导师就“现象学”这一基础概念之调查258-261
- 6.1.3 面向大学生就“透视法对建筑设计与摄影创作的利与弊”之调查与统计261-264
- 6.1.4 面向多种属性受访者就“摄影在传达建筑的场所精神时的优劣短长”之调查与统计264-266
- 6.1.5 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就“建筑物进入电影后所发生的变异”之调查与统计266-269
- 6.1.6 基于上千次拉片的“电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建筑元素与构件”之统计分析269-273
- 6.1.7 基于上千次拉片的“中外电影导演通过画面表现建筑物过程中的态度差异”之统计分析273-280
- 6.1.8 西安、北京、纽约电视受众观看建筑与园林类纪录片的接受心理学统计分析280-284
- 6.1.9 西安、北京受众对拆迁等涉房题材电视剧的反馈之媒介统计学分析284-286
- 6.1.10 对陕、浙、京等地全国主要影视城生存现状与经营模式的调查与统计286-290
- 6.1.11 基于“住宅对电视收视行为与心理的影响”调查的统计分析290-293
- 6.1.12 对六位摄影家“选择大型影像作品展映的地点与场所的决定性因素”的统计分析293-295
- 6.1.13 基于“西安、北京、纽约市民对待地铁内影像的态度”的调查与统计分析295-298
- 6.1.14 对“北京、西安市民对影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调查与统计298-300
- 6.1.15 对西安市李家村地区四家酒店监控探头安装情况以及房客反应之调查与统计300-302
- 6.1.16 对北京天安门广场超大屏幕前游客的行为心理学调查与统计302-307
- 6.1.17 史上最具建筑 / 电影意识的导演 / 建筑师所彰显的主体间性之统计分析307-312
- 6.2 基于“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问题”的数学建模312-327
- 6.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12-318
- 6.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318-324
- 6.2.3 思绪的升华——基于可拓学的初步模型324-326
- 6.2.4 对三种模型的比较与评价326-327
- 小结327-328
- 第7章 结语328-334
- 7.1 初步结论328-330
- 7.2 不足之处与存在的问题330-331
- 7.3 后续研究展望331-334
- 图表总释334-346
- 参考文献346-353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353-356
- 致谢356-3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明;范振玉;梁秀兰;姜惠珠;陈红芳;;绘画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4期
2 叶如棠;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加速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建筑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建筑学报;1997年02期
3 莫·狄克斯坦,李恒基;城市喜剧与现代性——从卓别林到伍迪·艾伦[J];世界电影;1993年01期
4 李道增;“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J];世界建筑;1998年06期
5 胡智锋,罗振宇;学院精神与学理路径──理论视野中的“电视批评”[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6 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30期
7 费明,梁国伟,范振玉,李文杰,张益仙,陈红芳;精神病人集体艺术治疗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1991年01期
8 杨振宁,张美曼;美和理论物理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01期
9 张钢;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8期
10 邓波;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学忠;早期抽象主义画家对包豪斯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怡;运用建筑现象学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建筑与影像的互文性—一种现象学交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