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 ——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
发布时间:2021-06-12 01:53
在中国的现代性追求过程中,十七年“戏改”无疑是影响面极大,改革极为深入的一次文化实践。本论文将十七年“戏改”的焦点放在民间与国家的关系上面,以福建地方戏为考察中心,力图把研究拓展到“戏改”中的人、剧团组织形式乃至戏曲的地方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研究十七年“戏改”过程中各种话语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试图从中剖析革命国家在介入传统戏曲过程的种种犹豫徘徊、前后冲突甚至走向彻底激进化的原因。国家话语进入民间,完成人民性对民间性的置换,但在历史戏、家庭戏和“鬼戏”的整理改编中展现出国家话语的裂痕,革命话语、启蒙个人话语、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在十七年“戏改”期间,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革命文艺理论不只是把传统的戏曲现代化、革命化,同时还应看作是把它独立化,变成一个现代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不只是在传统戏曲里面加入某些现代元素问题,而是艺术理念、艺术文本、艺术中人与人的关系都进行了结构性重组。而且,十七年“戏改”作为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分合博弈的过程,也不能看作国家话语力量对民间元素的单向规训,其中本土民间的要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寻求到自身的存在形态,福建地方戏剧种的复杂...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附件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附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梨园戏《王魁》的传统叙事和当代启示[J]. 黄文娟. 戏曲研究. 2015(03)
[2]“民间生活世界”与“十七年”戏曲文本改编的阐释[J]. 周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J]. 傅谨. 福建艺术. 2010(03)
[4]欧阳予倩的戏曲改革观[J]. 王安葵. 戏曲艺术. 2009(03)
[5]建构史诗: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样板戏”现实革命题材之路的多重意义阐释[J]. 高波.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9(01)
[6]昆曲《十五贯》新论[J]. 傅谨. 文化遗产. 2008(04)
[7]伴随忧患意识前行 戏曲“讨论”30年[J]. 安葵. 中国戏剧. 2008(10)
[8]中国戏剧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与董健先生商榷[J]. 王安葵. 艺术百家. 2008(05)
[9]对“戏改”的再认识——福建“戏改的”历史回顾[J]. 柯子铭. 当代戏剧. 2008(03)
[10]从阿甲对梅兰芳的批评看建国之初“戏改”运动的问题[J]. 邹元江. 戏曲艺术. 2008(02)
本文编号:3225711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当代“戏改”进程中的十七年“戏改”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改”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十七年“戏改”与延安“戏改”
第三节 十七年“戏改”的过程描述
第四节 文革“戏改”再审视
第五节 新时期以来“戏改”的状态及其趋向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裂痕——十七年“戏改”的“剧本改编”
第一节 人民性与民间性的置换
第二节 阶级、民族与个人:历史戏的选定与改编
第三节 反封建、个性解放与阶级对抗:家庭戏的择取与改编
第四节 革命国家角色的徘徊:“鬼戏”的审定与改写
附件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艺术”——十七年“戏改”的形式改造与观念再造
第一节 从戏班到剧团:“新组织”决定“新形式”
第二节 空间再造与戏曲表演决裂:舞台美术强化助推形式改造
第三节 戏曲的重造:“演戏”到“演人物”的转向
第四章 十七年“戏改”与福建地方戏剧种塑造
第一节 革命国家大叙事规训余绪——福建地方戏剧种改革
第二节 “新生活”与“新戏曲”:福建地方戏现代戏创作路径
第三节 梨园戏的抢救:新文艺的介入和旧传统的新生
第四节 革命与民间:“丑行”与“丑旦戏”改造及高甲戏剧种重塑
第五节 革命话语召唤下的底层艺术:闽南木偶戏题材限定与艺术转向
第五章 “新宠”岂是旧时“角”——十七年“戏改”中“人的改造”
第一节 “身份认同”与“国家承诺”助推思想改造
第二节 教育与合作:新文艺工作者与旧艺人的相互学习
第三节 革命意识形态无法清除的残余:“团带班”与“戏校教育”
第六章 政治的“召唤”:十七年“戏改”中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第一节 革命意识形态下的戏曲市场主体:新剧团与新的利益格局
第二节 市场与民间的活力:思想要求、艺术规约的推行与消解
第三节 政治需求取代社会功能:古装戏的“消沉”与现代戏的“繁荣”
附件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梨园戏《王魁》的传统叙事和当代启示[J]. 黄文娟. 戏曲研究. 2015(03)
[2]“民间生活世界”与“十七年”戏曲文本改编的阐释[J]. 周涛.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J]. 傅谨. 福建艺术. 2010(03)
[4]欧阳予倩的戏曲改革观[J]. 王安葵. 戏曲艺术. 2009(03)
[5]建构史诗:中国革命史的意识形态化和艺术化——“样板戏”现实革命题材之路的多重意义阐释[J]. 高波.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9(01)
[6]昆曲《十五贯》新论[J]. 傅谨. 文化遗产. 2008(04)
[7]伴随忧患意识前行 戏曲“讨论”30年[J]. 安葵. 中国戏剧. 2008(10)
[8]中国戏剧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与董健先生商榷[J]. 王安葵. 艺术百家. 2008(05)
[9]对“戏改”的再认识——福建“戏改的”历史回顾[J]. 柯子铭. 当代戏剧. 2008(03)
[10]从阿甲对梅兰芳的批评看建国之初“戏改”运动的问题[J]. 邹元江. 戏曲艺术. 2008(02)
本文编号:3225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2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