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彼得·维斯《抵抗的美学》之美学观和美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1-06-22 04:46
  纳粹历史对于奥斯维辛之后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挑战,因为艺术无法用唯美的手段、心灵的净化来刻画残暴的历史和现实。如何挖掘艺术潜能,促进奥斯维辛之后对现实的认知,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它将奥斯维辛事件对艺术的挑战转化为艺术创作契机:在对以往和当下文艺思潮的批判中实现表达的突破。《抵抗的美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进行奥斯维辛之后的艺术探索。魏斯的作品从早期到晚期,围绕的核心点是“沉默”与“表达”。他的作品似乎传递给人灰暗、虚假、不合情理的印象,这却使他的作品富有启发性,因为它将人的注意力引向创伤过程。早期作品表现出来的流亡之后的“流亡”是对经济繁荣表象之下文化思维的现实批判,旧的思维逻辑未打破,一切不过是旧机制在新环境下的运行。这反映出消灭法西斯后政治解放和文化解放之间的“错时性”问题:尽管政治上消灭了法西斯,但文化解放的任务远未实现。这成为《抵抗的美学》艺术探索的动因。在《抵抗的美学》反思艺术的过程中,魏斯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首先,他主张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与战后许多德国作家不同,他不仅要求在艺术内表达政治立场,而且,还走得更远,毫不避讳地以打上纳粹烙印的德国过去为创作出发点。这一方面决定了...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抵抗”—彼得·维斯《抵抗的美学》之美学观和美学实践


拉孔奥群像

浮雕,雅典娜,天神,柏林


帕加马浮雕

浮雕,巨人


浮雕(南侧):粗颈巨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论[J]. 冯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2)
[2]艺术的必然性:恩斯特·费歇尔的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思想[J]. 傅其林.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01)
[3]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J]. 方维规.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8(09)
[4]论叙事情境理论[J]. 陈良梅.  当代外国文学. 2005(04)



本文编号:3242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42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