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2 13:46
在汉语译成英语或英语译成汉语时,如何实现表达准确,即用词“达意”,是困扰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达”是关键。所谓“达”,即通达,明达,就是把想要传递的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具体指对英语思维方式不了解,或者掌握不准确的英语学习者),在汉译英时往往存在英语表达不准确、不恰当、不流畅的问题。在英译汉时,也常常很难把握英语语句准确的含意,无法用清晰顺畅的汉语表达出来。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隐蔽的因素是这些英语学习者没有自觉意识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者的思维活动的不同结构和特征,这种差异会从根本上影响汉英互译的质量和效果。对许多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汉英互译往往停留在文字之间含义的直接转换上,缺乏对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语句的思想背景、意义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形态的整体理解。这里实际涉及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要解决汉英互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英语学习...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的影响
1.1.2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引发的哲学问题
1.1.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汉英语言差异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有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语言与思维的跨学科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
2.1 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1 作为哲学范畴的关系与实体
2.1.2 汉英语句结构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3 汉英语句功能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2 取象与抽象
2.2.1 作为哲学范畴的“象”与“现象”
2.2.2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路径
2.2.3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效果
2.3 直觉与逻辑
2.3.1 汉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2 英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3 汉英互译中的认识路径转换
2.4 意会与建构
2.4.1 汉语中的意会
2.4.2 英语中的建构
2.4.3 立象尽意与意向性的反差
2.5 变通与规定
2.5.1 汉语中变通的表征与模式
2.5.2 英语中规定的表征与模式
2.5.3 变通与规定的矛盾与协调
本章小结
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产生的哲学溯源
3.1 语言迁移引发的思维方式冲突
3.1.1 语言迁移的含义及特点
3.1.2 思维方式对语言迁移的影响
3.1.3 影响语言迁移的具体因素
3.2 理解障碍引发的冲突
3.2.1 汉英互译中的理解障碍
3.2.2 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
3.2.3 生活世界造成的影响
3.3 视域演变引发的冲突
3.3.1 汉语表达中的视域扩展
3.3.2 英语表达中的视域收缩
3.3.3 视域演变冲突的特征
本章小结
4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暴露的认知弱点
4.1 主体性不突出
4.1.1 中国文化中的“互倚型自我”
4.1.2 西方文化中的“独立型自我”
4.1.3 两类“自我”的转换
4.2 隐喻能力不足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
4.2.2 抽象思维不发达
4.3 例证分析能力不足
4.3.1 对“象”的特殊偏好
4.3.2 中西思维中“想象”的差异性
4.4 层级建构能力不足
4.4.1 “树式”结构与“竹式”结构的差异
4.4.2 名词与动词关系的差异
4.5 “是”概念不发达
4.5.1 汉语中的“是”
4.5.2 英语中的“是”
本章小结
5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路径
5.1 关系思维与实体思维之间的调适
5.1.1 思维前结构的调整
5.1.2 关系思维向实体思维的调适
5.1.3 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调适
5.2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调适
5.2.1 直觉与逻辑认知特征对比
5.2.2 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调适
5.2.3 逻辑思维向直觉思维的调适
5.3 变通性思维与规定性思维之间的调适
5.3.1 变通性思维向规定性思维的调适
5.3.2 规定性思维向变通性思维的调适
本章小节
6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应用研究
6.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1.1 在英语教学中开设比较文化课程
6.1.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1.3 英语人才哲学素养的培育
6.2 对汉英文化交流的启示
6.2.1 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
6.2.2 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
6.2.3 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关系
6.3 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
6.3.1 基于思维方式调适角度的思考
6.3.2 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思考
6.3.3 基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的思考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关系网络的直觉思维探析[J]. 王前,刘欣.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04)
[2]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19(02)
[3]用心与用脑——中西语言解释艺术的遥相呼应[J]. 王慧莉,刘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10)
[4]中西哲学比较视角下的关系范畴探析[J]. 王前. 哲学分析. 2018(01)
[5]文明对话、文化合作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反思[J]. 成中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6]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J]. 沈家煊. 现代外语. 2017(01)
[7]语言层迁移和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J]. 蔡金亭,李佳. 外语界. 2016(04)
[8]“实体-主体”原则与本质个体[J]. 聂敏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 胡海波. 哲学研究. 2015(12)
[10]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与外语学习者的“隐性不地道现象”[J]. 姜孟,周清.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4)
博士论文
[1]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D]. 陈宏俊.大连理工大学 2011
[2]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 王小潞.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2947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的影响
1.1.2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引发的哲学问题
1.1.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汉英语言差异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有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语言与思维的跨学科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
2.1 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1 作为哲学范畴的关系与实体
2.1.2 汉英语句结构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3 汉英语句功能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2 取象与抽象
2.2.1 作为哲学范畴的“象”与“现象”
2.2.2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路径
2.2.3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效果
2.3 直觉与逻辑
2.3.1 汉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2 英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3 汉英互译中的认识路径转换
2.4 意会与建构
2.4.1 汉语中的意会
2.4.2 英语中的建构
2.4.3 立象尽意与意向性的反差
2.5 变通与规定
2.5.1 汉语中变通的表征与模式
2.5.2 英语中规定的表征与模式
2.5.3 变通与规定的矛盾与协调
本章小结
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产生的哲学溯源
3.1 语言迁移引发的思维方式冲突
3.1.1 语言迁移的含义及特点
3.1.2 思维方式对语言迁移的影响
3.1.3 影响语言迁移的具体因素
3.2 理解障碍引发的冲突
3.2.1 汉英互译中的理解障碍
3.2.2 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
3.2.3 生活世界造成的影响
3.3 视域演变引发的冲突
3.3.1 汉语表达中的视域扩展
3.3.2 英语表达中的视域收缩
3.3.3 视域演变冲突的特征
本章小结
4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暴露的认知弱点
4.1 主体性不突出
4.1.1 中国文化中的“互倚型自我”
4.1.2 西方文化中的“独立型自我”
4.1.3 两类“自我”的转换
4.2 隐喻能力不足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
4.2.2 抽象思维不发达
4.3 例证分析能力不足
4.3.1 对“象”的特殊偏好
4.3.2 中西思维中“想象”的差异性
4.4 层级建构能力不足
4.4.1 “树式”结构与“竹式”结构的差异
4.4.2 名词与动词关系的差异
4.5 “是”概念不发达
4.5.1 汉语中的“是”
4.5.2 英语中的“是”
本章小结
5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路径
5.1 关系思维与实体思维之间的调适
5.1.1 思维前结构的调整
5.1.2 关系思维向实体思维的调适
5.1.3 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调适
5.2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调适
5.2.1 直觉与逻辑认知特征对比
5.2.2 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调适
5.2.3 逻辑思维向直觉思维的调适
5.3 变通性思维与规定性思维之间的调适
5.3.1 变通性思维向规定性思维的调适
5.3.2 规定性思维向变通性思维的调适
本章小节
6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应用研究
6.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1.1 在英语教学中开设比较文化课程
6.1.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1.3 英语人才哲学素养的培育
6.2 对汉英文化交流的启示
6.2.1 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
6.2.2 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
6.2.3 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关系
6.3 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
6.3.1 基于思维方式调适角度的思考
6.3.2 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思考
6.3.3 基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的思考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关系网络的直觉思维探析[J]. 王前,刘欣.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04)
[2]高等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跨学科精神及应用理念[J].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19(02)
[3]用心与用脑——中西语言解释艺术的遥相呼应[J]. 王慧莉,刘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10)
[4]中西哲学比较视角下的关系范畴探析[J]. 王前. 哲学分析. 2018(01)
[5]文明对话、文化合作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哲学反思[J]. 成中英.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6]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J]. 沈家煊. 现代外语. 2017(01)
[7]语言层迁移和概念迁移的研究方法[J]. 蔡金亭,李佳. 外语界. 2016(04)
[8]“实体-主体”原则与本质个体[J]. 聂敏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J]. 胡海波. 哲学研究. 2015(12)
[10]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与外语学习者的“隐性不地道现象”[J]. 姜孟,周清.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5(04)
博士论文
[1]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D]. 陈宏俊.大连理工大学 2011
[2]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 王小潞.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42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4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