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回顾与探析

发布时间:2017-04-24 23:09

  本文关键词:文艺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回顾与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文艺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论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形象思维这个议题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探析形象思维在中、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中的具体表现。前三章构成论文的第一部分。第一章追溯了1949年之前形象思维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这个概念是随着苏俄文论在中国的传播而同时引进的,在引进概念的同时,部分中国学者也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二章回顾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形象思维大讨论。这次讨论发生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确立和当时的美学大讨论构成了这次讨论的大背景和小背景。在讨论中涌现出支持形象思维和否定形象思维的两派主张,虽然前者是主流,但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次讨论以否定形象思维而结束。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的第二次形象思维大讨论。这次讨论发生在文革结束之后到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构成了这次讨论的背景。在这次讨论中,形象思维重新获得肯定。随着讨论的深入,学者们认识到仅仅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形象思维有很大的缺陷,因而出现了以实践的观点理解形象思维、以文艺心理学的观点理解形象思维等新主张。这两次形象思维讨论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西方各种新理论的传入,学术界兴趣转移,到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第二次形象思维讨论结束后,形象思维这个议题逐渐淡出了文艺理论界,它虽然不再是热点,但由它所引出的问题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得到了研究。本文第四章是一个过渡。在这一章,我们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形象思维是存在的。形象思维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对形象性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思维过程。虽然受科学水平限制,我们目前对形象思维的性质及基本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但形象思维本身及其规律却不容否定。本章一方面回应了此前形象思维讨论中困扰了学者们多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否存在形象思维,另一方面也奠定了下文研究形象思维在中、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表现这一具体问题的基础。第五章和第六章构成了论文的第二部分,它们分别探讨了形象思维在中、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表现。在此,我们以形象思维的视角来分析传统文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力图形成一种系统性的认识。我们把形象思维在文学理论中的表现分解为四个环节,分别探讨了它的哲学基础、运思方式、表现形式和阐释视域。以这四个环节关照中、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我们提出并论证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形象思维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象思维”为基础,象思维的最大特色是“非主体性”的,即是主客不分的,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在这种思维方式主导之下的形象思维,其运思方式是古典诗学中说的“比”与“兴”,它表现为象在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的流动与转化。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则是“意象”。意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也只有用天人合一的“境界”范畴来阐释这种文学艺术,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意蕴。相应的,形象思维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表现出另一番景象,形成的理论问题也不同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问题。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形象思维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奠基在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学理论以创作主体(诗人)为重的原则,形象思维问题则以对“想象力”的探讨表现出来,想象就是它的运思方式;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则是意象;而在对文学意象的阐发上,西方文学理论传统中形成了一个由隐喻-象征-神话三者共同构成阐发视域。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对本文观点的扼要概述。
【关键词】:形象思维 中国诗学 西方文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6
  • 第1章 1949年之前国内对形象思维的研究16-34
  • 1.1 对俄苏理论家论形象思维的译介16-24
  • 1.2 中国学者对形象思维的认识24-34
  • 第2章 第一次形象思维大讨论34-58
  • 2.1 讨论的背景34-38
  • 2.2 苏联关于形象思维讨论的影响38-42
  • 2.3 第一次讨论中出现的主要观点42-58
  • 第3章 第二次形象思维大讨论58-74
  • 3.1 第二次形象思维讨论的背景及概况58-61
  • 3.2 对第一次争论的延续:认识论的观点61-65
  • 3.3 朱光潜:实践美学的观点65-69
  • 3.4 李泽厚:文艺心理学的观点69-74
  • 第4章 形象思维的认知学基础74-90
  • 4.1 从脑科学的角度说明形象思维之存在74-77
  • 4.2 认知科学对形象思维特征的描述77-79
  • 4.3 国内思维科学界对形象思维的研究79-90
  • 第5章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形象思维90-120
  • 5.1 形象思维的哲学基础:“象思维”90-95
  • 5.2 形象思维的运思方式:比兴95-103
  • 5.3 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意象103-112
  • 5.4 形象思维的阐发视域:境界112-120
  • 第6章 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形象思维120-162
  • 6.1 形象思维的哲学基础:主客二分120-128
  • 6.2 形象思维的运思方式:想象——兼谈别林斯基“寓于形象的思维”的含义128-144
  • 6.3 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意象144-152
  • 6.4 形象思维的阐发视域:隐喻-象征-神话152-162
  • 结论162-164
  • 参考文献164-17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2-174
  • 后记1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次;王乃清;;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苏桂宁;中国古典诗学的性情阐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薛敏;和谐——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洁群;试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感”[J];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01期

5 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李贺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高华平;;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卞良君;;中国古典诗学“合观”的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6年11期

9 曾莹;杨向荣;;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观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杨景龙;;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燕;;静止的花瓶:艾略特与中国古典诗学[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杰;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朱迪光;论中国古典诗学“仁”的精神[N];文艺报;2004年

3 朱爽;移动的学校带来不一样的学习天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刚;文艺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回顾与探析[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艳芳;中国古典诗学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冯明溪;从中国古典诗学角度质疑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刘汉良;中国古典诗学“淡”范畴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漆琼娟;“味”与中国古典诗学审美鉴赏活动[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莲;中国古典诗学中“意象”的现代文化阐释[D];新疆大学;2010年

6 张建斌;空白:文字之外的诗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文艺学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回顾与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5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