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涵养论研究 ——形成与内涵

发布时间:2021-07-22 07:36
  朱子学八百年来发展演变,是围绕“朱子之学”而展开的一部精彩纷呈又充满意外的诠释史。其中最大意外在于,朱子推崇的“格物致知”,越来越被理解为“向外穷理”,甚至被解说为获取客观知识的“科学方法”。经由学术史爬梳可知,历来对“格致说”的步步歧解,既源于学者落入朱陆二元对立的“门户窠臼”,也由于近代以来“知识与道德两分”的时代潮流,归根结底,源于历代诠说者将“格物致知”从朱子涵养工夫系统中抽离出来,作出“支离”理解。朱子涵养工夫系统即朱子涵养论。追究其形成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朱子涵养论的起点。朱子从游受学延平时期,接受延平之学部分教导,“理会分殊”、“求圣贤经义”及“日用做工夫”,但未能理解延平“兼动静体用”的综合工夫架构,并对“体验未发”、“静坐”等涵养本原的未发工夫,疑惑不解。第二阶段,朱子涵养论架构逐渐形成。朱子参究中和问题,其重心与成果并不落在单方面建立“心性情三分”心性架构,而是在心性论述与工夫操作两方面“相互校正”中,建立一套“以心为主”的心性论述,并确立“以敬为本、敬贯始终”的涵养工夫架构。此外,围绕明人李默《朱子年谱》“朱张二先生论《中庸》义三日夜不能合”一条记载所展开考辨...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涵养论”的提出
        一. 重述“朱子”的必要与可能
        二. 朱子“格物”说的历史流变
        三. “涵养论”的提出与界说
    第二节 “涵养论”研究综述
        一. 走出“朱陆二元”与“知识道德两分”
        二. “中国哲学史”范式与涵养工夫之地位
        三. 性理学的“本体论”倾向
        四. 来自“他者”的刺激与启发
        五. 朱子涵养工夫当代研究概说
第一章 道学涵养宗旨的建立
    第一节 近世“道学”称谓论争探隐
        一. 名称混用与冯友兰主张“道学”
        二. “道学”与“理学”之争
        三. 经学与史学之间的“宋学”
        四. Neo-Confucianism与新儒学
    第二节 道学的涵养宗旨
        一. 道学兴起的“思想场域”
        二. “涵养成圣”的道学宗旨
        三. 明道伊川异同辨:同归于“涵养”
        四. “圣贤气象”与“孔颜乐处”
第二章 朱子涵养论的起点
    第一节 延平之学的“真相”
        一. 对延平之学的误解与缘由
        二. 据《延平答问》看延平之学
        三. 延平之学:兼动静、重分殊与求用力处
    第二节 朱子自佛归儒的涵养体悟
        一. 学禅形成的“忌讳”
        二. “本末”之悟与受学延平
        三. 朱子丁丑后诗文与《延平答问》比照
    第三节 延平“发脱不出”与朱子“涵养之要”
        一. 延平的“发脱不出”
        二. 《延平行状》与朱子“涵养之要”
        三. “所见不同”与“孤负此翁”
第三章 朱子涵养论架构的形成
    第一节 “中和旧说”年代考辨
        一. 旧说不在丙戌(1166年)
        二. 旧说在戊子(1168年)
        三. 新证:“论《中庸》义三日夜不能合”
    第二节 旧说四书递进
        一. 第一书:寂然本体“随处发见”
        二. 第二书:“一念体用”与“来得无穷”
        三. 第三书:“大化”更有“安宅”
        四. 第四书:未发“不待安排”
    第三节 “中和新说”的心与敬
        一. 旧说到新说的延续:“心体流行”
        二. 心性论述:“此理以心为主而论”
        三. 平日涵养:本领工夫与初下手处
        四. 敬贯动静无间断
    第四节 “中和新说”与涵养论架构
        一. “新说”论敬之突破
        二. “心与敬两分”的工夫间架
        三. 从“两一思想”到“两一思维”
第四章 朱子涵养论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朱子《大学》诠释中的涵养论
        一. 以“格物补传”为定本之反省
        二. “明明德”的心体工夫
        三. “实有实发”的诚意工夫
    第二节 “格物致知”是涵养工夫
        一. 格“事物道理”与致“吾心知觉”
        二. 两端之间的“格物穷理”之学
        三. “理一分殊”的道德世界
        四. 真知与贯通的“格物疑难”
    第三节 涵养论核心:“涵养为穷理之本”
        一. “涵养为本”说的历史形成
        二. 此学以尊德性为主
        三. “主敬立本”与“敬贯始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唐文治论“阳明学通于朱子学”[J]. 乐爱国.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2]朱泽论“朱子格物之学心理合一”——从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角度看[J]. 乐爱国.  中国哲学史. 2017(02)
[3]唐君毅、牟宗三对朱熹格致说的不同阐释[J]. 姜家君,乐爱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1)
[4]“诚”是朱熹学术体系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为中心的讨论[J]. 乐爱国.  江淮论坛. 2014(06)
[5]格物诚意不是两事——关于朱熹工夫论思想的若干问题[J].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民国时期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不同解读[J]. 乐爱国.  学海. 2014(05)
[7]陆九渊之冤:陆学在宋代非心学[J]. 周炽成.  广东社会科学. 2014(05)
[8]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极”解释——以朱熹《皇极辨》为中心[J]. 吴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9]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会通[J]. 杨祖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10]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J]. 刘笑敢.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博士论文
[1]“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 吴冬梅.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宋代《中庸》学研究[D]. 王晓薇.河北大学 2005
[3]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 权相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296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296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