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五代禅思想与社会变革

发布时间:2021-07-28 15:07
  中晚唐五代时期(756——907)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乃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禅思想作为中晚唐五代时期最为活跃的思想因素之一,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个案研究的切入点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晚唐五代时期禅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归纳禅思想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探寻禅思想对于中国佛教诸多传统因素改变,以及禅思想与世俗社会思想、行为的因果联系。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明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解决“唐宋变革”的历史疑难,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历史走向与中华文明特质。秦汉至唐中期中国历史的社会、思想构成,及其在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禅思想得以生成、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领域,从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社会向以皇权为顶点,其他阶层围绕周围,且各阶层相对平等的主从社会过渡;思想领域,从等级性思想结构向价值性思想结构发展。中国佛教作为思想领域的一部分,也面临着旧有的“道术型”存在着失去社会基础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社会背景,决定禅思想的若干特质。禅作为一种源自古印度的修行方法,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哲学体系...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社会与思想概观
    1.1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社会秩序——“身份为差”之关系
    1.2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思想结构——“同有其分”之态度
    1.3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佛教思想——“来世资粮”之学问
第二章 何谓禅思想
    2.1 禅的概念界定
        2.1.1 僧侣们的认知
        2.1.2 世俗者的理解
        2.1.3 学者们的分析
        附论: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2.2 禅思想的历史脉络
        2.2.1 习禅者时代
        2.2.2 天台禅时代
        2.2.3 禅宗时代(北宗禅与南宗禅)
    2.3 禅思想的社会性能
        2.3.1 禅思想的思想定位
        2.3.2 禅思想的宗教观念
        2.3.3 禅思想的社会观念
第三章 禅思想与佛教社会变革
    3.1 禅思想对佛教教团组织的影响
        3.1.1 沿革——佛教教团组织新结构的出现
        3.1.2 务宜——佛教教团组织新结构的原则
        3.1.3 独行——佛教教团组织新结构的特征
    3.2 禅思想对佛教核心理念的影响
        3.2.1 法要——中国佛教的总结性传统
        3.2.2 提问——南宗禅的总结模式
        3.2.3 性相——南宗禅的总结特征与意义
    3.3 禅思想对佛教三教观的影响
        3.3.1 分域——中晚唐五代之前佛教的三教观
        3.3.2 整体——圭峰宗密的三教观
        3.3.3 致用——永明延寿的三教观
第四章 禅思想与世俗社会变革
    4.1 北宗禅影响下的主体觉醒
        4.1.1 禅缘——世俗人士与北宗僧的交往
        4.1.2 禅思——世俗人士对北宗禅的认识
        4.1.3 禅化——世俗人士受北宗禅的影响
    4.2 天台禅影响下的实践倾向
        4.2.1 禅缘——世俗人士与天台僧的交往
        4.2.2 禅思——世俗人士对天台禅的认识
        4.2.3 禅化——世俗人士受天台禅的影响
    4.3 南宗禅影响下的道德意识
        4.3.1 禅缘——世俗人士与南宗僧的交往
        4.3.2 禅思——世俗人士对南宗禅的认识
        4.3.3 禅化——世俗人士受南宗禅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禅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
        5.1.1 禅思想对于佛教社会的意义
        5.1.2 禅思想对于世俗社会的意义
    5.2 禅思想与“唐宋变革”再思考
        5.2.1 思想领域的“唐宋变革”
        5.2.2 唐宋变革之“变”与“不变”
        5.2.3 论“唐宋变革”之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普遍与特殊之间——侯外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治史路径[J]. 于佳彬.  人文杂志. 2016(04)
[2]论马克思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 张茂泽.  唐都学刊. 2015(06)
[3]柳宗元与佛教[J]. 孙昌武.  文学遗产. 2015(03)
[4]“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描述定义——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J]. 赵敦华.  社会科学战线. 2014(07)
[5]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观念对峙:自然与因果[J]. 宋玉波.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
[6]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J]. 惟善.  世界宗教研究. 2011(03)
[7]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多视角解释[J].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4)
[8]洛阳新出唐郭湜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J]. 毛阳光.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9(03)
[9]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J]. 王泽应.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4)
[10]论房琯对中唐初期士风与文风的影响[J]. 胡永杰.  中州学刊. 2009(04)

博士论文
[1]李翱生平与思想新论[D]. 李小山.西北大学 2009
[2]实相之门——《大智度论》禅观研究[D]. 尹邦志.四川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八至十世纪佛教传播的思想研究[D]. 于佳彬.西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08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08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3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