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两浙诗歌流变
发布时间:2021-07-29 18:14
“道咸两浙诗歌流变”是指清代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浙江诗歌的发展演变。“道咸”是清诗史乃至清代历史的转型阶段,其时间中轴正处在通常被定义为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时期;浙江是有清一代人文渊薮、诗歌重镇,储备着丰富的诗界资源和诗学话题——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带来道咸浙诗不俗的研究价值。本论题属于清诗研究(包括清代诗学研究)范畴,以流变为基本视角,以地缘关系为先导,以大家、名家为纲目,对道咸浙诗展开讨论。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研究建立于三个层面基础之上:第一,宏观层面。道咸两浙诗歌流变,具有“格调诗学影响”、“多元格局维持”、“离乱书写递增”三重维度,并可总结为“过渡性”、“外向性”、“滞后性”三个特征。而此三重维度和三个特征,构成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延展,所谓时间延展,是指道咸两浙诗歌流变向上呼应乾嘉浙诗,向下开启同光浙诗,由之较易于把握浙江诗歌在整个清代中后期的走向;所谓空间延展,是指浙江诗坛与全国诗坛的呼应与互动,其中既有乾嘉诗坛两种代表诗说——“格调说”、“性灵说”在浙地的升降,也有浙诗与道咸“宋诗运动”的一些关联。第二,地域层面。杭州地区,本土性质的杭、厉“浙派”逐渐退出历史舞...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道咸两浙诗歌的认识向度和研究角度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整体性分析
(一)“前道咸”时代两浙诗歌流变述略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三重维度
(三)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特征(附:闺秀诗歌略说)
第一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上)
第一节 乾嘉时期“浙派启变”与“杭诗流变”——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
一、浙诗流变谱系的建立与“浙派”演进错位
二、朱彭的诗
三、朱彭与乾嘉时期“杭诗流变”
第二节 “格调说”对杭郡诗坛的影响——以宋大樽为中心
一、宋大樽的人生转向及其儒者形象
二、宋大樽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三、《茗香诗论》与宋大樽的诗学归属
四、宋大樽及其《茗香诗论》的影响
第三节 嘉庆年间诂经精舍文人诗歌的群体观照与个案分析——兼及两浙诗歌史与学术史演进轨迹的差异性
一、博雅:诂经精舍的诗歌文化
二、调和:诂经精舍文人的诗学构成
(一)吴文溥与性灵诗学
(二)徐熊飞与格调诗学
(三)查揆与神韵诗学
三、诂经精舍与两浙诗歌史的演进轨迹
第二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下)
第一节 余响:陈文述与乾嘉诗坛
一、陈文述交游活动的认识价值:乾嘉诗坛的整体观照
二、陈文述诗歌之“变”:与性灵派诗的关系
三、陈文述的人品和诗品:走出乾嘉
第二节 变奏:龚自珍诗的诗史系谱及其“经典化”生成
一、突过性灵:龚自珍诗的乾嘉系谱
二、龚自珍诗的近代接受及其与思想史书写的离合
三、龚诗“经典化”的生成及其与近代史书写的统一
第三章 以嘉禾为副线的浙诗流衍
第一节 钱仪吉与“秀水派”的延续
一、从钱仪吉诗集整理看“秀水派”的延续
二、从钱仪吉诗艺呈现看“秀水派”的延续
三、从钱仪吉诗圈构成看“秀水派”的延续
第二节 从“前近代”到“近代”:嘉兴诗界概观与两浙诗歌流变
一、诗人的组织:以家族为纽带
二、诗坛的凝聚:以风雅为基石
三、诗歌的流衍:以世变为动源
第四章 近代史事与道咸浙诗流衍
第一节 诗歌流变与浙诗中的鸦片战争书写——从乍浦刘烈女说起
一、“刘烈女诗”的集体写作及分析
二、“杜陵诗史业”: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共性
三、“诗在布衣”: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个性
第二节 略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诗流衍的影响
第五章 浙东诗坛的重振
第一节 道咸宁波诗坛的振起——以姚燮及其交游为中心
一、姚燮的诗学渊源与宁波区域诗学的构建
二、道咸宁波诗歌的创作成就——以姚燮、徐时栋为代表
三、宁波区域诗史的构建——从姚燮编《蛟川诗系》说起
第二节 宗宋诗潮中的孙衣言诗学渊源探论
一、未定型的诗学:兼论孙衣言前期诗歌
二、孙衣言宗宋诗学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宋诗运动”的关系
余论:同光浙诗新格局及其与道咸浙诗之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乾嘉时期“浙派启变”与“杭诗流变”——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J]. 李晨. 浙江学刊. 2017(02)
[2]《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曹勲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J]. 朱则杰. 嘉兴学院学报. 2017(01)
[3]“正宗”的气象和蕴含——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J]. 蒋寅. 文艺研究. 2016(10)
[4]清嘉道时期的环境恶化及其影响[J]. 朱浒,黄兴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05)
[5]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J]. 秦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6(02)
[6]清代浙东学派的传承衍化及其学术地位[J]. 曾礼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16(05)
[7]清代“诗在布衣”现象论[J]. 张琼. 北方论丛. 2016(02)
[8]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J]. 张振国. 史林. 2016(01)
[9]王士禛与桐城诗学[J]. 潘务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10]十九世纪中叶中日地方文人交流秘史钩沉——浙江乍浦诗人沈浪仙与日本播磨诗人河野铁兜的交游[J]. 石晓军.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钱载诗歌研究[D]. 平志军.上海大学 2010
[2]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 丁小明.苏州大学 2010
[3]姚燮研究[D]. 魏明扬.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乾嘉诗坛点将录》研究[D]. 周文静.扬州大学 2013
[2]鸳水联吟社研究[D]. 王志刚.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09812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道咸两浙诗歌的认识向度和研究角度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整体性分析
(一)“前道咸”时代两浙诗歌流变述略
(二)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三重维度
(三)道咸两浙诗歌流变的特征(附:闺秀诗歌略说)
第一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上)
第一节 乾嘉时期“浙派启变”与“杭诗流变”——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
一、浙诗流变谱系的建立与“浙派”演进错位
二、朱彭的诗
三、朱彭与乾嘉时期“杭诗流变”
第二节 “格调说”对杭郡诗坛的影响——以宋大樽为中心
一、宋大樽的人生转向及其儒者形象
二、宋大樽对李白诗歌的接受
三、《茗香诗论》与宋大樽的诗学归属
四、宋大樽及其《茗香诗论》的影响
第三节 嘉庆年间诂经精舍文人诗歌的群体观照与个案分析——兼及两浙诗歌史与学术史演进轨迹的差异性
一、博雅:诂经精舍的诗歌文化
二、调和:诂经精舍文人的诗学构成
(一)吴文溥与性灵诗学
(二)徐熊飞与格调诗学
(三)查揆与神韵诗学
三、诂经精舍与两浙诗歌史的演进轨迹
第二章 以杭郡为主线的浙诗流衍(下)
第一节 余响:陈文述与乾嘉诗坛
一、陈文述交游活动的认识价值:乾嘉诗坛的整体观照
二、陈文述诗歌之“变”:与性灵派诗的关系
三、陈文述的人品和诗品:走出乾嘉
第二节 变奏:龚自珍诗的诗史系谱及其“经典化”生成
一、突过性灵:龚自珍诗的乾嘉系谱
二、龚自珍诗的近代接受及其与思想史书写的离合
三、龚诗“经典化”的生成及其与近代史书写的统一
第三章 以嘉禾为副线的浙诗流衍
第一节 钱仪吉与“秀水派”的延续
一、从钱仪吉诗集整理看“秀水派”的延续
二、从钱仪吉诗艺呈现看“秀水派”的延续
三、从钱仪吉诗圈构成看“秀水派”的延续
第二节 从“前近代”到“近代”:嘉兴诗界概观与两浙诗歌流变
一、诗人的组织:以家族为纽带
二、诗坛的凝聚:以风雅为基石
三、诗歌的流衍:以世变为动源
第四章 近代史事与道咸浙诗流衍
第一节 诗歌流变与浙诗中的鸦片战争书写——从乍浦刘烈女说起
一、“刘烈女诗”的集体写作及分析
二、“杜陵诗史业”: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共性
三、“诗在布衣”:浙诗的鸦片战争书写个性
第二节 略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诗流衍的影响
第五章 浙东诗坛的重振
第一节 道咸宁波诗坛的振起——以姚燮及其交游为中心
一、姚燮的诗学渊源与宁波区域诗学的构建
二、道咸宁波诗歌的创作成就——以姚燮、徐时栋为代表
三、宁波区域诗史的构建——从姚燮编《蛟川诗系》说起
第二节 宗宋诗潮中的孙衣言诗学渊源探论
一、未定型的诗学:兼论孙衣言前期诗歌
二、孙衣言宗宋诗学的理论渊源及其与“宋诗运动”的关系
余论:同光浙诗新格局及其与道咸浙诗之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乾嘉时期“浙派启变”与“杭诗流变”——朱彭诗史地位的再发现[J]. 李晨. 浙江学刊. 2017(02)
[2]《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曹勲等八位嘉兴作家为中心[J]. 朱则杰. 嘉兴学院学报. 2017(01)
[3]“正宗”的气象和蕴含——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J]. 蒋寅. 文艺研究. 2016(10)
[4]清嘉道时期的环境恶化及其影响[J]. 朱浒,黄兴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05)
[5]陈文述与碧城仙馆女弟子[J]. 秦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6(02)
[6]清代浙东学派的传承衍化及其学术地位[J]. 曾礼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16(05)
[7]清代“诗在布衣”现象论[J]. 张琼. 北方论丛. 2016(02)
[8]晚清徽州奇士程秉钊生平著述及别号考[J]. 张振国. 史林. 2016(01)
[9]王士禛与桐城诗学[J]. 潘务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10]十九世纪中叶中日地方文人交流秘史钩沉——浙江乍浦诗人沈浪仙与日本播磨诗人河野铁兜的交游[J]. 石晓军.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钱载诗歌研究[D]. 平志军.上海大学 2010
[2]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 丁小明.苏州大学 2010
[3]姚燮研究[D]. 魏明扬.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乾嘉诗坛点将录》研究[D]. 周文静.扬州大学 2013
[2]鸳水联吟社研究[D]. 王志刚.苏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09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0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