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6 06:25
论文以存放在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座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灵塔之修建历史背景、灵塔选址和修建时间、教义理论依据、参与工匠、材质装饰、手工技艺、装藏及开光仪轨、功能和意义等,以《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和其他藏文和汉文资料作为研究的文献依据,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是由第司桑吉嘉措撰写,记录着修建红宫和五世达赖灵塔相关信息的重要文献。到目前为止虽已公开出版,但因其内容庞杂,文辞深奥,不仅一直未被翻译,学术界也很少引用该文献作为研究资料。笔者首次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从这部文献中挖掘相关信息来对五世达赖喇嘛灵塔进行较为客观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西藏地方的历史背景,论证了五世达赖灵塔的修建是格鲁派尤其是第司桑杰嘉措在西藏地方树立其统治地位和教派地位的一种策略或手段,不仅具有宗教自身的传统性,也具有很鲜明的政治意图。其次,作为一种佛塔的种类,五世达赖灵塔从属于藏传佛教灵塔、藏传佛教佛塔、中国佛塔、印度古代塔的范畴,不管是从宗教学的学科理论而言,还是从佛教教义教规而言,均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依据,论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从塔到佛塔、佛塔...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壁画中的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⑤①阿旺洛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T].陈庆英、马连龙、马林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p103.②固始汗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本名图鲁拜琥.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33图2红宫竣工后,布达拉宫示意图(1693年)①布达拉宫东西长达三百六十多米,面积十万余平方米②。依红山山体地势布置其建筑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将古代政权中心置于高地的宫堡群。这是普遍被统治阶级运用的藏族传统建筑模式,如此设计不仅能抵御外族入侵起到易守难攻的效果,还使统治阶级依高地而居便于随时看管辖区属民,同时也能彰显他们的统治阶级身份。自吐蕃第31代赞普朗日松赞在红山上居住起,这里便与西藏的统治阶层建立起特殊的缘分。松赞干布将吐蕃政权中心从雅砻河谷迁至吉雪地区,以红山为据点修建王城,经过世代统治者的努力,形成了今天为世界瞩目的雄伟壮观的建筑风貌。布达拉宫整体以白宫和红宫构成,白宫是在噶丹颇章建立之初,由第一任第司索朗饶丹以吐蕃时期红山上的宫殿遗址扩建而成,白宫主要由布达拉宫各大殿中规模较大的东大殿(玨麸),和作为历任达赖喇嘛的经堂和藏经室的东日光殿(瑀麸瘈瘈)和西日光殿(瑀瑀玨瘈),达赖喇嘛休养生息的起居室噶丹央赞(瘈ā),以及三世达赖喇嘛索朗嘉措去往蒙古前建立在哲蚌寺,后随噶丹颇章地方政府迁至布达拉宫的郎加扎仓(玨)等构成;红宫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第五任第司桑吉嘉措为筹建灵塔而建,其中最核心的建筑为达赖喇嘛灵塔殿。①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历史所著.布达拉宫[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②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世界屋脊上的宫殿——西藏布达拉宫[M].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82.5p10.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34图3布达拉宫白宫4层内部格局①起初,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做选址时,曾考虑过重新扩建白宫,在白宫中找个地方修建灵塔,但这一计划后来自我否定,有了后面的扩建红宫的宏伟计划。对此,在《灵塔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灵塔的安放佛殿的修建方面,最初设想的是仿照手持莲花的观世音之驻锡地红山的样式,修建一座在彩绘唐卡中的那种有着三层房顶,象征身意语的时轮坛城的建筑。此建筑中,象征灌顶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修建祖拉康来替代,象征语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大殿来替代,立体坛城上象征意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佛殿和寝宫交替着替代。具体而言,大殿上方的法轮等上面,修建象征意的佛殿等,里面所供的神像修建法身和化身,修一尊佛祖十二岁等身佛像,作为主供的化身佛像,报身修建一尊被五方佛围绕的金刚持,象征意修建时轮坛城,再加上上师的驻锡地等,总之修建一座奇妙的建筑,这样的设想不止一次出现在心里。然而,由于地处红山山顶,施工难度大,劳役者会很艰辛,考虑至此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在一些教法史中记载,被誉为三怙主之观世音菩萨灵山的红山,犹如大象卧睡,风水俱佳,如这里修建菩萨宫殿,住观世音化身的赞布,暗示藏地会出①图2源自可视化创作团队.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https://mp.weixin.qq.com/s/JxLsxSjhuoNVytROFwwPD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寺庙概述[J]. 袁海月. 戏剧之家. 2018(29)
[2]武威亥母寺遗址01窟覆钵式佛塔年代探讨[J]. 蒋超年,赵雪野. 西夏研究. 2017(02)
[3]蒙古族藏传佛教建筑整体性保护的意义探究[J]. 白丽燕,张鹏举,额尔德木图. 建筑与文化. 2017(01)
[4]基于都纲法式演变的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分类研究[J]. 韩瑛,李新飞,张鹏举. 建筑学报. 2016(02)
[5]基于设计理念的差异——浅论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与承德外八庙的区别[J]. 齐卓彦,张鹏举. 建筑与文化. 2015(11)
[6]政治优礼下的召庙广建与类型植入——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影响因素解析[J]. 杜娟,张鹏举. 城市建筑. 2015(28)
[7]汉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审美特征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白岩寺为例[J]. 钟海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8]甘肃永昌县花大门藏传佛教石刻塔群遗址考论[J]. 于光建,张振华,黎大祥. 西藏研究. 2014(01)
[9]吐蕃塔形墓的起源与原始塔葬[J].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西藏丹萨替寺舍利灵塔相关问题初探[J]. 黄春和.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1(00)
硕士论文
[1]藏传佛塔文化研究[D]. 拉毛杰.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251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壁画中的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⑤①阿旺洛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T].陈庆英、马连龙、马林等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p103.②固始汗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本名图鲁拜琥.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33图2红宫竣工后,布达拉宫示意图(1693年)①布达拉宫东西长达三百六十多米,面积十万余平方米②。依红山山体地势布置其建筑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将古代政权中心置于高地的宫堡群。这是普遍被统治阶级运用的藏族传统建筑模式,如此设计不仅能抵御外族入侵起到易守难攻的效果,还使统治阶级依高地而居便于随时看管辖区属民,同时也能彰显他们的统治阶级身份。自吐蕃第31代赞普朗日松赞在红山上居住起,这里便与西藏的统治阶层建立起特殊的缘分。松赞干布将吐蕃政权中心从雅砻河谷迁至吉雪地区,以红山为据点修建王城,经过世代统治者的努力,形成了今天为世界瞩目的雄伟壮观的建筑风貌。布达拉宫整体以白宫和红宫构成,白宫是在噶丹颇章建立之初,由第一任第司索朗饶丹以吐蕃时期红山上的宫殿遗址扩建而成,白宫主要由布达拉宫各大殿中规模较大的东大殿(玨麸),和作为历任达赖喇嘛的经堂和藏经室的东日光殿(瑀麸瘈瘈)和西日光殿(瑀瑀玨瘈),达赖喇嘛休养生息的起居室噶丹央赞(瘈ā),以及三世达赖喇嘛索朗嘉措去往蒙古前建立在哲蚌寺,后随噶丹颇章地方政府迁至布达拉宫的郎加扎仓(玨)等构成;红宫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第五任第司桑吉嘉措为筹建灵塔而建,其中最核心的建筑为达赖喇嘛灵塔殿。①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历史所著.布达拉宫[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6.②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世界屋脊上的宫殿——西藏布达拉宫[M].上海人民美术出社.1982.5p10.
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研究34图3布达拉宫白宫4层内部格局①起初,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灵塔修建做选址时,曾考虑过重新扩建白宫,在白宫中找个地方修建灵塔,但这一计划后来自我否定,有了后面的扩建红宫的宏伟计划。对此,在《灵塔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灵塔的安放佛殿的修建方面,最初设想的是仿照手持莲花的观世音之驻锡地红山的样式,修建一座在彩绘唐卡中的那种有着三层房顶,象征身意语的时轮坛城的建筑。此建筑中,象征灌顶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修建祖拉康来替代,象征语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大殿来替代,立体坛城上象征意的众神之天众台阶,可以由佛殿和寝宫交替着替代。具体而言,大殿上方的法轮等上面,修建象征意的佛殿等,里面所供的神像修建法身和化身,修一尊佛祖十二岁等身佛像,作为主供的化身佛像,报身修建一尊被五方佛围绕的金刚持,象征意修建时轮坛城,再加上上师的驻锡地等,总之修建一座奇妙的建筑,这样的设想不止一次出现在心里。然而,由于地处红山山顶,施工难度大,劳役者会很艰辛,考虑至此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在一些教法史中记载,被誉为三怙主之观世音菩萨灵山的红山,犹如大象卧睡,风水俱佳,如这里修建菩萨宫殿,住观世音化身的赞布,暗示藏地会出①图2源自可视化创作团队.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https://mp.weixin.qq.com/s/JxLsxSjhuoNVytROFwwPD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藏传佛教寺庙概述[J]. 袁海月. 戏剧之家. 2018(29)
[2]武威亥母寺遗址01窟覆钵式佛塔年代探讨[J]. 蒋超年,赵雪野. 西夏研究. 2017(02)
[3]蒙古族藏传佛教建筑整体性保护的意义探究[J]. 白丽燕,张鹏举,额尔德木图. 建筑与文化. 2017(01)
[4]基于都纲法式演变的内蒙古藏传佛教殿堂空间分类研究[J]. 韩瑛,李新飞,张鹏举. 建筑学报. 2016(02)
[5]基于设计理念的差异——浅论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与承德外八庙的区别[J]. 齐卓彦,张鹏举. 建筑与文化. 2015(11)
[6]政治优礼下的召庙广建与类型植入——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影响因素解析[J]. 杜娟,张鹏举. 城市建筑. 2015(28)
[7]汉地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审美特征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白岩寺为例[J]. 钟海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8]甘肃永昌县花大门藏传佛教石刻塔群遗址考论[J]. 于光建,张振华,黎大祥. 西藏研究. 2014(01)
[9]吐蕃塔形墓的起源与原始塔葬[J]. 夏吾卡先.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西藏丹萨替寺舍利灵塔相关问题初探[J]. 黄春和. 首都博物馆论丛. 2011(00)
硕士论文
[1]藏传佛塔文化研究[D]. 拉毛杰.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2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2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