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23:47
  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从21世纪初以来就反复强调了原始性创新是基础研究的迫切需要,它是整个创新体系中最有前瞻性和战略价值的创新类型,由此引发学者对原始性创新的关注,在中国广泛兴起了“原始性创新”的研究热潮。此后,原始性创新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演化机理等内容不断被学者研究。由于原始性创新成果高效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原始性创新被看成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然而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前,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一直存在并被学者称为当代“李约瑟难题”,体现中国科技界对原始性创新的重视。国际科技竞争实质是原始性创新人才的素质较量,原始性创新人才承担实现社会科技进步和财富创造的神圣使命,因此,原始性创新人才素质更值得学者研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不能绕开非智力素质来探讨人才如何推动原始性创新。西方创造力理论彰显了人格要素是创造力重要构成,决定了人格特质引入原始性创新研究很有必要,而且随着创新环境、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渐改善,人格特质对原始性创新而言发挥愈加关键的作用。因此,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成为原始性创新亟待解决的新兴议题。本文以1901-2012年194位诺贝尔奖获...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


图3-1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概念模型??.

验证性因子分析,维度,三级,显著性水平


?人格和部分三级维度剔除的宜人性人格二级维度下的28个三级维度做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均在0.5以上(见图3-5),各项拟合性??指标//#、CF/、/F/、71/均达到要求(见表3-13),与剔除前的模型拟合程度相比较,??//#、CF/、/F/、7Z/都有所改善,表明28个三级维度是原始性创新领域主要的人??格特质。同样,中科院院士的神经质人格二级维度显著性水平也不高,可能是本研??究资料搜集的局限性所致,也可能是受该院院士科研性质的影响,如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较少应对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技术工程应用的风险。??z??■''-x??m-4 ̄UK ̄h*<P)??f?寻求??/?@?胜任? ̄h*<g7>??/?T?一?y?里??If?、-目律??/64/?^?谨筒?>*#荆崳姡?牐?墸溃??价值癌??\\?8?一??\?\?@?7t??\?谦逊??\?V?愤怒敌惹??gtii?h*-@??图3-4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注:除了顺从和同理心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偏低,其它三级维度均达到‘‘***”的显著性水平(

蛛网图,人格特质,效用,蛛网图


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用值区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外倾性人格一侧的人格特质近似效用区域也突破两??院士人格特质的效用值区域,但是拓展的范围比开放性人格小。如果不考虑诺贝??奖获得者近似效用值稍高的自律、谨慎,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两院院士在责任性人??一侧的人格特质近似效用均值区域较吻合。如果也不考虑诺贝尔奖获得者稍高的??怒敌意、自我意识近似效用值,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两院院士在神经质人格一侧的??格特质近似效用均值区域也差不多重合。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信任、坦诚的近似??用值稍高,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两院院士宜人性人格的效用值区域也基本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未吸收冗余、环境扫描、探索式创新——基于企业内外部因素调节作用的研究[J]. 李宁娟,高山行.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01)
[2]英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及启示[J]. 钞秋玲,王梦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刘曼玲,姜霞,吴显金.  创新科技. 2014(23)
[4]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群体创新方法探析[J]. 朱晶.  科学学研究. 2014(10)
[5]开放式服务创新协同机制研究——以D公司阅读基地为例[J]. 陈劲,董富全.  科学学研究. 2014(09)
[6]原始性创新平行路径的非线性形成机制研究——基于Genentech的案例分析[J]. 刘小花,高山行,李宁娟.  科学学研究. 2014(09)
[7]基于人格特质的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研究[J]. 王蕊,叶龙.  科学管理研究. 2014(04)
[8]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创造力生成机制探真[J]. 李硕豪.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04)
[9]基于高校知识三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证研究——自组织视角[J]. 项杨雪,梅亮,陈劲.  管理工程学报. 2014(03)
[10]对“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追问[J]. 林炎志.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6)

博士论文
[1]原始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雅兰.武汉理工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创造型人格研究[D]. 陈利君.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37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37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