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1:11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媒介”在当下是一个热点词汇,媒介的演变给文学带来了不同的面貌和影响。而军旅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以军旅小说为关注点,以其在媒介的观照下,叙事所呈现的不同表象作为研究对象,更能反映出我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与媒介相生相伴走过的历史进程及其呈现的叙事特点。但是媒介的演变历史十分漫长,想在一篇论文中完整体现军旅小说受其影响的发展变迁过程,实在是过于宏大。而文学上的新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说它“承前”,是因为在它之前,传统媒介早已发展完善;说它“启后”,是因为在它之后,在传统媒介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酝酿后,网络新媒介顺应时代应运而生,并且二者并驾齐驱。所以,站在这个时间点往后看,既能看到纸媒之下军旅小说的复苏与崛起,又能深深地感受到军旅小说在网媒中的起步与成长,同时,还能感受到军队强烈的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军旅小说中表现的忠诚、勇敢、崇高、坚毅、牺牲、奉献、英勇、顽强等等,更能让读者思考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厚度,最终实现其净化心灵、思想引领的作用。论文包括六个部分。引言部分论述了论题的意义、前人研究现状、本论文的切入点、论题的理论价值,以及基本观点和框架。在梳理总结前人对军旅小说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本论题中军旅小说的应有之意。并首次以媒介为分类依据,对媒介视野下的中国军旅小说重新分类梳理。第一章是关于文学媒介形态学的理论观点。首先分析了文学媒介从早期手势语到口头语言媒介、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媒介、再由书面语言到网络媒介的转型历程及其呈现特点,而实际上这也是在论述文学媒介的表层结构。由此,又首次触及文学深层结构的媒介因素,并对其加以分析,即文艺制度作为制度媒介因素,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规约作用。军队作为机构媒介因素,对文学反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意识形态作为主导精神媒介因素,对文学的时代精神具有引领作用。第二章是新时期媒介与小说叙事的双重变奏。本章站在媒介与文学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述。媒介的多元发展,带来了小说样式的繁荣,呈现出超文本小说、手机小说、闪小说、微小说、接龙小说、计算机智能小说等不同的小说样式。这些新样式小说的出现,是媒介变革的结果,其表现的特点与所依附的媒介息息相关。新旧媒介的相融相依,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表现样式,使得小说文体开始杂糅,在一篇小说中,已经出现了诗歌、散文、小说、谜语、寓言等的文体拼贴,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完全可以一同为表现主题服务。媒介的演变,还带来小说叙事方式的变化。口语小说叙事简洁,情节性弱;纸质媒介小说叙事连贯,情节性强;网络小说叙事无限丰富,结构开放、多维。与此相关,不同媒介对应的小说叙事效应也是不一样的。口语媒介呈现听觉效应,表现出易逝性的特点;纸质媒介呈现线性阅读,表现出文本极强的稳定性;比特媒介时空障碍消失,呈现超文本状态。第三章是新时期以来传统媒介军旅小说叙事。结合军旅小说的具体篇章内容,分别从多元叙事主题、多维叙事视角、多方融合的叙事手法和波澜不惊的叙事语言四个角度分析新时期以来传统媒介军旅小说呈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纸质媒介下小说的本来面目。第四章是新时期以来网络媒介军旅小说叙事。这是军旅小说的新样态。网络媒介与军旅小说“联姻”,给军旅小说带来了新世纪的新生机,使得叙事主题、叙事手法、传播方式及叙事语言都呈现网络化的样貌,可见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结语部分对军旅小说的创作走向加以展望。一方面,纸质媒介军旅小说应紧跟当代战争形态的转变及军事转型、军事创新的步伐,明确其创作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取向,发出时代的呼声;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军旅小说应适应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技术与文本结合,引领创作潮流,挖掘创作深度。
【关键词】:新时期以来 军旅小说 媒介 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引言11-23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军旅小说叙事的研究视野12-18
  • 一、论题的意义12-13
  • 二、论题的前人研究综述13-16
  • 三、论题的切入和出发点16-17
  • 四、论题的理论价值17
  • 五、论题的基本观点框架17-18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军旅小说的界定18-23
  • 一、军旅小说的界定18-20
  • 二、战争与和平交织的中国军旅小说20-21
  • 三、媒介视野下的中国军旅小说21-23
  • 第一章 文学媒介形态学的理论23-34
  •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转型23-29
  • 一、从手势语言到口头语言媒介23-24
  • 二、从口头语言到书写语言媒介24-28
  • 三、从书面语言到网络媒介28-29
  • 第二节 文学深层结构的媒介因素29-34
  • 一、制度媒介因素30-31
  • 二、机构媒介因素31-32
  • 三、主导精神媒介因素32-34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媒介与小说叙事的双重变奏34-54
  • 第一节 媒介与小说的叙事体裁34-45
  • 一、媒介多元与小说样式繁荣34-43
  • 二、媒介融合与小说边界模糊43-45
  • 第二节 媒介与小说的叙事方式45-50
  • 一、口语媒介小说:简洁化的叙事45-46
  • 二、书写媒介小说:情节化的叙事46-49
  • 三、比特媒介小说:立体化的叙事49-50
  • 第三节 媒介与小说的叙事效应50-54
  • 一、口语媒介与听觉记忆50-51
  • 二、印刷媒介与线性阅读51-52
  • 三、比特媒介与超文本体验52-54
  •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传统媒介军旅小说叙事54-89
  • 第一节 叙事主题的多元探索54-67
  • 一、战争小说新发展54-57
  • 二、和平军营小说新突破57-60
  • 三、新革命历史小说深挖掘60-62
  • 四、军事谍战小说兴波澜62-67
  •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多维阐释67-78
  • 一、人道主义视角透视职业军人67-72
  • 二、以文化层面谱写“农家军歌”72-75
  • 三、现代视角阐释历史战争75-78
  • 第三节 叙事手法的多方融合78-85
  • 一、意识流的成功引入78-81
  • 二、修辞艺术的多样运用81-83
  • 三、对历史解构的文本叙述83-85
  • 第四节 叙事语言的波澜不惊85-89
  • 一、以小见大,平中出奇85-88
  • 二、挖掘内心,原色叙事88-89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网络媒介军旅小说叙事89-106
  • 第一节 网络军旅小说的叙事主体89-92
  • 一、创作主体的平民化趋势89-91
  • 二、作者与读者界线的消解91-92
  • 第二节 网络军旅小说的突破92-98
  • 一、主题意义的突破92-95
  • 二、叙事模式的跨越95-97
  • 三、意识形态的包容97-98
  • 第三节 网络军旅小说的叙事传播98-102
  • 一、创作传播的网络化99-100
  • 二、小说形态的流动化100-101
  • 三、作品资源的共享化101-102
  • 第四节 网络军旅小说的叙事语言102-106
  • 一、短句短段的自由化102-103
  • 二、标点符号的超常化103-104
  • 三、修辞手法的狂欢化104-106
  • 结语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3
  • 附录113-116
  • 主要参考书目及论文116-120
  • 后记120-12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彬;女作家小说中叙事距离的模糊性[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2 刘伟林;;坚硬的事物与生存的经验——对安然小说的一种解读[J];创作评谭;2003年05期

3 李祖德;小说、战争与历史——有关“抗战小说”中的个人、家族与民族国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4 陈慧娟;近年“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5 耿占春;叙事:从神话到小说[J];人文杂志;2005年02期

6 徐张杰;;当前小说“求缺”刍议[J];理论月刊;2006年08期

7 李建军;;祝福感与小说的伦理境界[J];小说评论;2006年04期

8 王智勇;刘建惠;;“破镜重圆”的“情”与“伤”——简评笛安的小说创作[J];创作评谭;2007年06期

9 肖敏;;文革小说的神谕话语功能[J];文学前沿;2008年02期

10 易晓艳;;《色戒》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小说(论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世君;;中西小说叙事的时空意识[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7 陈力君;;国家意志的叙事焦虑——解读“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明彦;;周文小说创作的意识维度[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星虎;;贵州小说叙事的民族民间文化表达[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研讨会发言摘要[N];青海日报;2008年

2 吴长青;小说叙事的边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贾娜 刘洋;我关心的是小说的趣味[N];检察日报;2013年

4 王达敏;文学边缘化之后的安徽小说[N];安徽日报;2003年

5 本版编辑邋陈建功 雷达 李建军 蒋子龙 吴秉杰 滕云 何西来 木弓 夏康达 孟繁华 施战军 白烨 王干 牛玉秋 藏策;“王松小说创作研讨会”发言摘要[N];文艺报;2008年

6 邓毅;小说叙事与民间原生态呈现[N];文艺报;2012年

7 饶翔;作为美学空间的小城镇——对张楚小说的一种解读[N];文艺报;2013年

8 陈骏涛 马相武;现实主义仍将是小说创作的主潮[N];文艺报;2005年

9 徐德明;“乡下人进城”小说的生命图景[N];文艺报;2006年

10 朱霄华;叙事的艺术[N];云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易华;小说叙事动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4 崔颖;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5 金月淑;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6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凌瑶;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带兄;当代蒙古族汉语小说创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锴;林语堂小说叙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光宝;“十七年”小说中的身体书写[D];河北大学;2011年

3 邵振玲;“十七年”农村现实题材小说的叙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龙建平;反腐小说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红霞;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叙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6 刁栋林;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说叙事中的“空间”[D];暨南大学;2006年

7 刘艳;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叙事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钟钛申;陶然小说中“南来身份”与“香港身份”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冰;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敏;乡土移民小说的苦难叙事[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6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6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