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4 16:07
  随着国内对海外汉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汉学研究成果的反思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包括唐诗翻译)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汉学家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不断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界的重视,但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研究获得的关注还不够,有待拓展和深化。本研究立足于实实在在的翻译文本,对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的轨迹进行了梳理,丰富了翻译史研究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资源。通过总结他的翻译方法、翻译思想、传播和接受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典籍的翻译发展提供借鉴,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寻找代言人,为培养更多紧缺的高层次的汉译英翻译人才,为我国制定适当的图书对外推广政策和计划,推动中国文化的外译、出版、发行和海外传播,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西方社会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为促进美国社会对中美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此外,本研究也有助于重新认识海外唐诗研究的价值,为我国的唐诗研究提供反思。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著作和中国文学选集中的唐诗翻译的文本出发,不仅总...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宇文所安其人及其主要著作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际应用价值
        三、国际政治价值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述评
        一、近年国内外唐诗英译研究现状
        二、宇文所安的诗学思想研究和唐诗研究的述评
        三、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研究述评
第一章 《韩愈与孟郊的诗》中的唐诗翻译的实验性
    第一节 翻译镜像的实验性
        一、“想象界”的镜像
        二、作为“他者”的镜像
            (一) 句法顺序结构的翻译模仿
            (二) 以古语措辞译古语措辞
        三、原诗在译诗镜像中的凝视与被凝视
            (一) 译者的主题选材的选择性凝视
            (二) 译诗的认同与再现凝视
    第二节 翻译的实验性的总体识度
        一、意象翻译的可读性
        二、语言修辞翻译的可读性
            (一) 语言翻译的简洁性
            (二) 修辞翻译的简明性
        三、文化翻译的可读性
            (一) 神名和圣贤名的翻译
            (二) 传说中的人物和风物的翻译
            (三) 精灵鬼怪形象的翻译
    第三节 翻译的实验性的局部识度
        一、意象翻译中的弱化与误译
        二、词语的误读与误译
            (一) 词语的误译
            (二) 表达方式的误译
            (三) 翻译中过度阐释与误译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初唐诗》中的唐诗翻译的学术传统
    第一节 文本意义解构翻译中的修辞学传统
        一、道法自然与翻译修辞的“存在之真”
        二、修辞的翻译与翻译的修辞
        三、差异性修辞阅读中的翻译的修辞性
            (一) 翻译的隐喻性
            (二) 翻译的转喻性
            (三) 翻译的双重转喻性
        四、“俄狄浦斯情结”与翻译修辞的超越性
            (一) 对语言同一性的超越
            (二) 释义对译诗文本修辞的超越
    第二节 文本翻译中的结构主义诗学传统
        一、“语言”相对固化中的“言语”翻译的调整
            (一) 专有名词翻译的微调
            (二) 特殊词语修辞翻译的微调
        二、句子结构的翻译重组
    第三节 翻译阐释中的人文主义传统
        一、作为创造者的译者主体性与中国人文传统的植入
        二、作为解释者的译者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解释
            (一) 解释译文中的语言意义
            (二) 补充译文中的文化蕴涵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盛唐诗》中翻译的中西正典影响
    第一节 中国诗学“道”“志”“情”的影响
        一、“文以载道”与正统之“道”在译诗中的还原
            (一) 德之“道”与译之“德”
            (二) 理之“道”与译之“理”
            (三) 事之“道”与译“事”之“道”
        二、“诗言志”与译诗中的世界关系的塑造
            (一) 言“政”与译“政”
            (二) 伦理之“志”与译诗的伦理定位
            (三) 作诗言“志”与翻译心理
        三、“诗缘情”与译诗中的情感跨越
            (一) 山水幽情
            (二) 边塞豪情
            (三) 友人别情
            (四) 狂幻纵情
    第二节 布鲁姆的新审美批评的影响
        一、审美自主性与译者的审美自觉
            (一) 情美
            (二) 气美
            (三) 画美
        二、审美陌生性与译者的审美创新
            (一) 意象的陌生化翻译
            (二) 修辞形式的陌生化翻译
        三、审美非大众性与译者对审美传统的坚守
            (一) 浪漫情怀的审美价值
            (二) 诗的“诗性”审美价值
    第三节 非虚构诗学的影响
        一、意义翻译的非隐喻化
            (一) 生活经历的真实化在翻译中的实现
            (二) 事件的真实化在翻译中的反映
        二、潜在意义翻译的显化
            (一) 诗歌意义中的宇宙结构的感知模式的自然显化
            (二) 诗歌的意义和模式由隐变显
        三、翻译中联想方式“类”义的跨界
            (一) 译者对心理感觉“类”义的跨越
            (二) 译者对视觉联想“类”义的跨越
            (三) 译者对听觉联想“类”义的跨越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晚唐》中的唐诗翻译的文学文化的辐射
    第一节 诗歌创作方法论在翻译中的辐射
        一、苦吟的诗学与诗歌翻译的文学文化价值
            (一) “苦吟”与翻译的节奏
            (二) “苦吟”与声律和意象翻译的玩味
        二、隐秘的诗学与文学文化价值翻译的等化
        三、极简主义诗学与文学文化的淡化
            (一) 联想意义的淡化
            (二) 复义的单义化
    第二节 译者声音的辐射
        一、译者“声音”的翻译选材
        二、译者“声音”中的译文语言特征
            (一) 文化词语
            (二) 修辞与叙事
            (三) 语篇
    第三节 追忆在翻译中的辐射
        一、翻译中的诗性审美追忆
            (一) 审美追忆中的翻译追忆的本质
            (二) 对诗人审美认知和表达的追忆
        二、注释中的文化追忆
            (一) 译注追忆中的文化传承
            (二) 个案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文学选读》中翻译的经典重构与阅读
    第一节 文本选择论
        一、汉学家的唐诗文本选择对比
        二、唐诗译介选择的社会文化考量的分析
    第二节 语言选择论
        一、音韵节奏翻译的差异与补偿
        二、句法形式的移植与变异
            (一) 诗句结构的节奏转换
            (二) 对仗句的转换
    第三节 意象选择论
        一、心理意象
        二、生理意象
        三、物理意象
        四、史典意象
            (一) 文学语典意象
            (二) 文化典故意象
    第四节 副文本补偿论
        一、题解的时间维度对诗人形象的重构
        二、注释的空间维度对唐诗中的文化形象的重构
    第五节 小结
        (一) 有关宇文所安译作的国际译评
        (二) 有关沃森译作的国际译评
        (三) 关于西顿的译作的国际译评
第六章 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启示
    第一节 文学翻译思想
        一、文学翻译的功能
            (一) 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成为“世界诗歌”的前提
            (二)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思想中的融合与中和
            (三) 文学翻译对文学经典的重构
        二、文学和文化的可译性
        三、译者的角色
        四、文学翻译的效果
            (一) 文学翻译语域和风格的多样性
            (二) 文学翻译的透明性和本土性
    第二节 宇文所安的翻译模式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启示
        一、名人译者模式
        二、翻译策略模式
        四、翻译“代言人”模式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理路[J]. 李洁.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七言律诗节奏、句法、结构新论[J]. 蔡宗齐.  学术月刊. 2017(02)
[3]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编译研究[J]. 岳曼曼.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4]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抒情传统”观的一个检讨[J]. 王怀义.  文学评论. 2016(04)
[5]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哈罗德·布鲁姆的启示[J]. 曾洪伟.  文艺评论. 2016(05)
[6]翻译隐喻观论纲[J]. 赵颖.  外国语文. 2016(02)
[7]跨语际沟通:遮蔽与发明——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J]. 闫月珍.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2)
[8]约翰·巴思的简约主义创作美学[J]. 宋明,彭青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02)
[9]审美认知:美学研究的第二条路径——康德《判断力批判》新解读[J]. 李志宏,张蕊.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4)
[10]论宇文所安、苏源熙对“诗言志”命题的阐释[J]. 张欢欢,陈彦辉.  文艺评论. 2015(12)



本文编号:3383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83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