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中的两汉骚体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16:00
  骚体文学,也称楚辞体文学,是指形式上近于屈原《离骚》《九章》,以带有“兮”为句式特征、以抒情为旨归的一类文学。骚体文学的地位虽然不及两汉政论散文、乐府和辞赋,但却是两汉士人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两汉时期的制式文章、乐府歌辞和辞赋多受礼乐制度及其精神的引导,是在礼乐制度所规定的范围内发展的。尤其受诗言志、诗学思想以及情志观的影响,汉人将情视为私欲的一部分,很少在诗歌中抒发情感。这使得两汉文学抒情的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思想和制度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人抒情的方式,除如司马迁“发愤著书”这种情况之外,便主要通过骚体文学来实现。不过,两汉骚体文学虽以抒情为重,但其文章组织、辞采使用,受学术影响的痕迹仍然十分显著。本文试图立足两汉骚体文学,结合思想史和学术风气,讨论两汉抒情文学的形态及其成因。论文主要分为四章,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从文体演进的角度,讨论骚体文学的文体流变及其与其他文体生成的关系。两汉骚歌源自于楚地民歌,期初形制短小,后因抒情性的强化而形制增加,并在言辞、句式上有雅化的倾向。骚体诗通过“兮”字被虚词替代、以诵读的方式在文人群体中传播、以七言形式进入辞赋的乱辞为途径,推...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骚体演进与新文体的衍生
    第一节 秦汉骚歌的文体生成与内在突破
        一、三三式形制的形成
        二、抒情的强化与三三式的突破
        三、学者之诗与骚歌的雅化
    第二节 骚体演进与七言诗的文体生成
        一、“兮”字替代与七言生成
        二、歌诗诵读与七言演生
        三、骚体式乱辞对七言生成的推动
    第三节 骚体散文化与骚体赋、散体赋的互动
        一、骚体散文化的路径
        二、骚体对散体赋的句式渗透
        三、散体赋对骚体赋的浸润
    第四节 秦汉骚体文学的赋化路径
        一、从楚歌到屈赋
        二、从屈赋到宋赋
        三、从楚骚到汉骚
    第五节 东方朔《七谏》及其与“九体”之关系
        一、《七谏》与《七发》的关联及其创制
        二、《七谏》与骚体的主题创新
        三、《七谏》对“九体”的开启
第二章 士人身份认知与屈原形象的重塑
    第一节 屈原忠臣形象的形成
        一、周秦文献“忠”的内涵
        二、屈原“忠君”形象的初步形成及其价值
        三、“忠臣”的认知与屈原形象的新变
        四、王逸《楚辞章句》与屈原忠臣形象的形成
    第二节 两汉进谏方式的省思与屈原“谏臣”形象的重塑
        一、屈原为赋进谏的文学生成
        二、屈原之谏与两汉进谏方式的省思
        三、两汉士人对屈原谏臣形象的重塑
    第三节 士节与屈原节士形象的形成
        一、人格意识与屈原节士形象的初成
        二、《新序》与两汉之际屈原节士形象的塑造
        三、东汉名节观与屈原节士形象的形成
第三章 文化认知与两汉拟骚文学的形态沿革
    第一节 由兴到象与拟骚赋的艺术走向
        一、从取象自然到取向典籍:象词来源的变化
        二、从神性的观察到德性的发现:取象方式的变化
        三、由重比兴到重铺陈:辞采组织方式的变化
        四、骚怨的弱化及消解:由发愤抒情到作赋讽谏
    第二节 虞舜神灵形象的文化认知与文学生成
        一、《楚辞》中“舜”的两种称谓及其内涵
        二、舜为神灵形象的文学生成
        三、舜的历史化描述与屈骚“尧舜”形象的形成
        四、帝舜神灵形象的消解
    第三节 《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的文本内涵与王逸的经学误读
        一、前代学者对“飘风”“屯”“离”的解释及问题的症结
        二、周秦语境中“飘风”之本义
        三、《九歌》“风”之意义及“屯其”在屈辞中的意义与用法
        四、王逸以飘风为谗邪的文化渊源
第四章 由《楚辞章句》论两汉骚体文学观
    第一节 “通儒”与东汉著述风气的转型
        一、通儒特质与著述认知
        二、通儒与东汉的著述实践
        三、东汉文章著述的经学旨趣
        四、儒生论著与魏晋文章的观念变动
    第二节 《离骚》称“经”的时世背景与经学认知
        一、汉人对《离骚》认知转关
        二、辞赋之宗:儒生论赋与《离骚》的经典化趋向
        三、“依《诗》取兴”及王逸对“离骚经”的阐释
    第三节 《离骚》“依诗取兴”与王逸注《楚辞》的经学视角
        一、诗骚兴词的文学生成
        二、诗骚兴词分野
        三、王逸“依诗取兴”楚辞观与其注释《楚辞》的方式
        四、“依诗取兴”视角下王逸注释《楚辞》的得失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代文人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矛盾——由汉代骚体赋的“不遇”题材说起[J]. 钟婷婷.  中国诗歌研究. 2017(02)
[2]《庄子》的风源理念及其风意象的调遣[J]. 李炳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3]想象世界与中国文学空间的早期建构[J]. 曹胜高.  中国文学研究. 2016(04)
[4]文学实践与两汉文学的形态突破[J]. 曹胜高.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扬雄从才子型文人到学者型文人的转化及其意义[J]. 侯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6]论汉代悲情文学的兴盛与悲美意识的觉醒[J]. 徐公持.  文艺研究. 2015(08)
[7]论王褒的创作及其心态[J]. 刘跃进,彭燕.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7)
[8]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J]. 李炳海.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1)
[9]两汉拟骚作品中的楚辞批评[J]. 高林清.  文艺评论. 2014(06)
[10]音乐的文学表述:从楚辞到汉赋的递变[J]. 高长山.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博士论文
[1]汉代楚辞学研究[D]. 纪晓建.苏州大学 2014
[2]先秦至宋代楚辞学研究[D]. 江瀚.苏州大学 2012
[3]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 王凯波.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4]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 唐景珏.北京语言大学 2009
[5]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D]. 刘向斌.陕西师范大学 2008
[6]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D]. 孙光.河北大学 2006
[7]汉赋专题研究[D]. 高一农.陕西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西汉时期骚体文学作家创作心态研究[D]. 袁方愚.陕西师范大学 2017
[2]楚辞“风”意象研究[D]. 蔡雨彤.吉林大学 2016
[3]先秦两汉七言诗研究[D]. 秦立.首都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87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87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