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下层京官的日常生活

发布时间:2021-09-07 06:17
  在清代官僚体制中,中下层京官作为一个相当数量的官员群体,执行着中央机关的日常行政庶务,他们在政务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可忽视,其仕进与为官生活状态无疑是重点研究领域。本文从京官的日常生活状态谈起,即从他们的数量、铨选、日常公务、社交网络、经济生活以及休闲娱乐入手,探究京官群体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晚清京官队伍膨胀,候补人员冗滥,来源途径多样化,补缺及升迁不易。官员补缺升转主要依循资历,由吏部负责操作,新政以后,转变为依循能力与劳绩以及堂官的个人意见。为保护本民族利益,旗人和汉人之间官缺及铨选方式存在不平衡。政务中,由于司员冗滥,为明确办事责任,提高政务效率,清政府在旧有的部—司体系之下设立“乌布”差委制,由“掌印、主稿”实际负责司中事务,无差无缺的司官,特别是候补司官,平日并不到署办公。清末官制改革后,又出现了司长、科长、股长、科员等“新乌布”,并且逐渐成为一套新的职事官体系,与近代职官制度接轨。公务之余,社交应酬、购书读书、诗文雅集成为主要生活内容。在京官的社交关系圈中,同乡关系由于地缘的认同感和印结局、会馆等组织机构的存在,占据了最为重要和普遍的位置。大量的应酬花销,微薄的俸禄根...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侧重
    三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四 史料说明
    五 关于行文的一些说明
上编 晚清中下层京官群体概貌
    第一章 中下层京官群体数量及出身分析
        第一节 中下层京官涵义及范围
        第二节 京官数量变化及成因
        第三节 京官出身结构分析
        小结
    第二章 中下层京官的来源、选任及任期
        第一节 京官的来源
            一 入仕途径
            二 选任之限制
        第二节 京官的缺分与选任
            一 补缺方式
            二 补缺顺序
        第三节 中下层京官任期及任职年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中下层京官籍贯问题分析
        第一节 各部院衙门中下层京官籍贯分析
        第二节 月选与引见单中下层京官籍贯分析
        小结
下编 晚清中下层京官日常生活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六部司官的公务生活与社交“网绪络——以刑部司官唐烜为中心
        第一节 唐烜的出身及仕途
        第二节 唐烜公务生活的“时”与“空”
            一 工作日与休假
            二 工作时间
            三 值班
        第三节 唐烜在京的社交“网络”
            一 同亲关系
            二 同年关系
            三 同乡关系
            四 同事关系
        小结
    第五章 京官的经济与家庭生活——以常熟翁氏家族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同治初年翁家的经济境遇
        第二节 翁同爵对家庭的经济资助
        第三节 翁家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
            一 父慈子孝、爱护之情深
            二 兄友弟恭、关怀之备至
        小结
    第六章 继承与变革:由王清穆的仕宦生涯看晚清京官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入仕及户部公务生活
        第二节 总理衙门章京生涯
        第三节 新政后京官官制及俸禄改革
        第四节 新政对京官生活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新旧蜕变:由恽毓鼎、王同愈的生活经历看晚清翰林官员的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时代的保守者:恽毓鼎亦新亦旧的日常活动
            一 早年读书与史官生涯
            二 藏书、读书、家庭教育
            三 业余生活
        第二节 旧时代的革新者:王同愈趋新的生活实践
            一 早年生活经历
            二 入仕
            三 京官生活
            四 出任学政
            五 经营地方公益事业
        小结
结语
    一 人事制度的因革与公务职能的转型
    二 应酬之觞滥与生活风尚的转变
    三 社交关系圈的功能与同化
    四 京官群体的蜕变和分化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89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389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