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歌诗的形成机制与文本生成
发布时间:2021-09-22 11:00
本文将汉乐府歌诗的形成机制和文本生成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汉乐府歌辞文本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并进一步讨论其文本形成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本文从六个章节展开了论述。第一章讨论礼乐形态与汉乐府歌诗的创作。在论述汉初礼乐建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各类乐府歌辞文本与汉代的礼制形态。《安世房中歌》是在汉初对各项宗庙仪法进行建制的基础而创制的,目的为维护刘氏宗亲世系继承帝位的正统性。《郊祀歌》则是在辞家兼取楚风以及郊祀祥瑞见事的基础上而创制的歌辞,目的为愉悦天地神灵。汉成帝时期以丞相匡衡为首的一批儒生在“贵诚尚质”的原则下,对《郊祀歌》的歌辞进行改定,使歌辞本身变得更为质朴。《汉铙歌》的产生在军事用乐之外,帝王大驾卤簿以及食举用乐的需求也对歌辞文本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第二章讨论文本流传与汉乐府歌诗的历时形成。《相和歌辞》的形成与音乐变换、歌辞叙事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以“弹筝酒歌”“相和”甚至是“歌呼”的形式进行演唱。在乐府文本的演进为视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武德舞歌诗》的文本形成概况。汉代杂舞文献虽出自方俗之间,却被用于帝王殿庭之中。雅舞文献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创作发生着新的变化,...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汉乐府歌诗文本问题的意义
二、汉乐府歌诗的形成机制与文本生成研究现状
(一) 汉乐府歌诗文本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二) 两汉乐府歌诗与社会制度研究
三、论题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礼乐形态与汉乐府歌诗的创作
第一节 条次宗庙仪法与《安世房中歌》的创作
一、宗庙仪法建制《房中祠乐》之初成
二、“三世而后安”与《安世房中歌》的命名
三、作乐崇德与《安世房中歌》的运作
第二节 礼乐建构与《郊祀歌》十九章的创作
一、《郊祀歌》兼采楚歌体制
二、《郊祀歌》吟咏祭祀见事及其生成主题
三、汉成帝时罢复郊祀与《郊祀歌》修订
四、天人相应与《郊祀歌》的运作
第三节 卤簿、食举用乐与《汉铙歌》的创作
一、大驾卤簿用乐与《朱鹭》《上之回》等曲的创作
二、《汉铙歌》与汉代食举用乐之关系
三、《汉铙歌》的使用功能及其“音声”特征
第二章 文本流传与汉乐府歌诗的历时形成
第一节 《相和歌辞》的形成与流传模式
一、叙事方式与《相和歌辞》的形成
二、“弹筝酒歌”与《相和歌辞》的演唱机制
三、《睢阳曲》的产生和流传
第二节 乐舞演进与《舞曲歌辞》的形成
一、汉代杂舞文献的形成
二、《武德舞》的演进模式
三、东平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的形成
第三节 《莋都夷歌》文本产生及语境文化
一、《莋都夷歌》产生的历史动因
二、《莋都夷歌》文本写定状况
三、《莋都夷歌》相关问题考察
四、《莋都夷歌》产生的语境文化
第三章 “行风俗”与汉代杂歌文本的生成
第一节 汉代“行风俗”与杂歌诗的产生
一、“行风俗”与定制作之关系
二、两汉时期“行风俗”及其地域范围
三、“行风俗”与汉乐府歌诗地域分布之关系
第二节 “行风俗”群体与杂歌的产生
一、儒生成为“行风俗”的主体
二、“行风俗”主体与杂歌的润色模式
三、附着于帝王引语以及文人作品而产生的歌谣
第三节 “行风俗”体系的确立
一、“行风俗”与“举谣言”的趋同与分野
二、“行风俗”的周期
三、“行风俗”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行风俗”体制下的杂歌创作
一、“行部”与“行县”与杂歌的产生
二、以郡守类为主体的杂歌及谣辞的产生
三、汉乐府杂歌诗的产生路径
第四章 “举谣言”制与汉代谣辞文本的生成
第一节 “举谣言”制与两时期的吏治模式
一、两汉时期官吏考绩模式的演进
二、吏治之道下的“妖言”
三、“举谣言”制关涉功课等级的认定
第二节 “举谣言”的制度形态
一、“舆人之诵”与“举谣言”初貌
二、“举谣言”制的生成过程
三、“举谣言”制的评骘功能
第三节 “举谣言”制体系的确立
一、“举谣言”与“行风俗”的制度关联
二、“举谣言”的周期
三、“举谣言”制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举谣言”制影响下的谣辞文本
一、“举谣言”者对谣辞的加工、润色模式
二、谣辞的文本建构及其历史叙事
第五章 歌辞指向与乐府倡乐活动的兴盛
第一节 歌辞的娱乐指向与汉乐府倡乐活动
一、汉乐府歌辞的娱乐指向
二、倡乐活动所反映的汉代社会
三、女乐艺人所用乐器及其表演形式
第二节 汉代乐府倡乐活动与“倡乐晏胡”的运作机制
一、西汉时期倡乐活动的兴盛
二、“倡乐晏胡”的运作机制
三、“倡乐晏胡”的文化认知
第三节 汉代“橦末伎”及其表演方式
一、“都卢”之义与“橦末伎”之关系
二、“橦末伎”的表演模式
三、“橦末伎”的施用功能
第六章 汉乐府歌诗的文学形态及佚诗补辑
第一节 《杂歌谣辞》与《郊庙歌辞》的文学形态
一、《杂歌谣辞》《郊庙歌辞》中的经学类目
二、《杂歌谣辞》《郊庙歌辞》中的经学观念
三、《杂歌谣辞》《郊庙歌辞》所见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郊庙歌辞》等汉乐府歌诗文本的整理及注释
一、《郊庙歌辞》的著录形态
二、《郊庙歌辞》等歌诗文本的注释体式
三、《郊庙歌辞》等歌诗文本的注释价值
第三节 两汉谣辞的文学形态及异文
一、两汉谣辞的文学形态
二、两汉谣辞的补辑及异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世里巷观言与汉乐府的“里巷语域”(下)[J]. 谢秀卉. 乐府学. 2018(01)
[2]“风土之音”的形成机制与学理阐释[J]. 曹胜高. 民族艺术. 2018(03)
[3]汉初的礼乐重建与叔孙通[J]. 王子初. 中国音乐. 2018(02)
[4]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J]. 刘彦青,张新科.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1)
[5]汉魏六朝使者巡行制度及其对民间歌谣的采集[J]. 李春阳. 江汉论坛. 2017(12)
[6]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J]. 赵敏俐. 文学评论. 2017(06)
[7]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考古学观察[J]. 熊昭明. 社会科学家. 2017(11)
[8]东汉《白狼歌》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J]. 彭丰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5)
[9]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J]. 曹胜高. 古代文明. 2017(02)
[10]论汉乐府的生成模式及其体制特征[J]. 吴大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博士论文
[1]出土文物与汉代乐府诗歌表演研究[D]. 柳卓娅.山东大学 2017
[2]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D]. 张玉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天人秩序”的重建[D]. 张俊杰.西北大学 2014
[4]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 崔炼农.上海师范大学 2003
[5]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 许继起.扬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汉乐府相和大曲研究[D]. 丁同俊.杭州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3651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汉乐府歌诗文本问题的意义
二、汉乐府歌诗的形成机制与文本生成研究现状
(一) 汉乐府歌诗文本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二) 两汉乐府歌诗与社会制度研究
三、论题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礼乐形态与汉乐府歌诗的创作
第一节 条次宗庙仪法与《安世房中歌》的创作
一、宗庙仪法建制《房中祠乐》之初成
二、“三世而后安”与《安世房中歌》的命名
三、作乐崇德与《安世房中歌》的运作
第二节 礼乐建构与《郊祀歌》十九章的创作
一、《郊祀歌》兼采楚歌体制
二、《郊祀歌》吟咏祭祀见事及其生成主题
三、汉成帝时罢复郊祀与《郊祀歌》修订
四、天人相应与《郊祀歌》的运作
第三节 卤簿、食举用乐与《汉铙歌》的创作
一、大驾卤簿用乐与《朱鹭》《上之回》等曲的创作
二、《汉铙歌》与汉代食举用乐之关系
三、《汉铙歌》的使用功能及其“音声”特征
第二章 文本流传与汉乐府歌诗的历时形成
第一节 《相和歌辞》的形成与流传模式
一、叙事方式与《相和歌辞》的形成
二、“弹筝酒歌”与《相和歌辞》的演唱机制
三、《睢阳曲》的产生和流传
第二节 乐舞演进与《舞曲歌辞》的形成
一、汉代杂舞文献的形成
二、《武德舞》的演进模式
三、东平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的形成
第三节 《莋都夷歌》文本产生及语境文化
一、《莋都夷歌》产生的历史动因
二、《莋都夷歌》文本写定状况
三、《莋都夷歌》相关问题考察
四、《莋都夷歌》产生的语境文化
第三章 “行风俗”与汉代杂歌文本的生成
第一节 汉代“行风俗”与杂歌诗的产生
一、“行风俗”与定制作之关系
二、两汉时期“行风俗”及其地域范围
三、“行风俗”与汉乐府歌诗地域分布之关系
第二节 “行风俗”群体与杂歌的产生
一、儒生成为“行风俗”的主体
二、“行风俗”主体与杂歌的润色模式
三、附着于帝王引语以及文人作品而产生的歌谣
第三节 “行风俗”体系的确立
一、“行风俗”与“举谣言”的趋同与分野
二、“行风俗”的周期
三、“行风俗”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行风俗”体制下的杂歌创作
一、“行部”与“行县”与杂歌的产生
二、以郡守类为主体的杂歌及谣辞的产生
三、汉乐府杂歌诗的产生路径
第四章 “举谣言”制与汉代谣辞文本的生成
第一节 “举谣言”制与两时期的吏治模式
一、两汉时期官吏考绩模式的演进
二、吏治之道下的“妖言”
三、“举谣言”制关涉功课等级的认定
第二节 “举谣言”的制度形态
一、“舆人之诵”与“举谣言”初貌
二、“举谣言”制的生成过程
三、“举谣言”制的评骘功能
第三节 “举谣言”制体系的确立
一、“举谣言”与“行风俗”的制度关联
二、“举谣言”的周期
三、“举谣言”制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举谣言”制影响下的谣辞文本
一、“举谣言”者对谣辞的加工、润色模式
二、谣辞的文本建构及其历史叙事
第五章 歌辞指向与乐府倡乐活动的兴盛
第一节 歌辞的娱乐指向与汉乐府倡乐活动
一、汉乐府歌辞的娱乐指向
二、倡乐活动所反映的汉代社会
三、女乐艺人所用乐器及其表演形式
第二节 汉代乐府倡乐活动与“倡乐晏胡”的运作机制
一、西汉时期倡乐活动的兴盛
二、“倡乐晏胡”的运作机制
三、“倡乐晏胡”的文化认知
第三节 汉代“橦末伎”及其表演方式
一、“都卢”之义与“橦末伎”之关系
二、“橦末伎”的表演模式
三、“橦末伎”的施用功能
第六章 汉乐府歌诗的文学形态及佚诗补辑
第一节 《杂歌谣辞》与《郊庙歌辞》的文学形态
一、《杂歌谣辞》《郊庙歌辞》中的经学类目
二、《杂歌谣辞》《郊庙歌辞》中的经学观念
三、《杂歌谣辞》《郊庙歌辞》所见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郊庙歌辞》等汉乐府歌诗文本的整理及注释
一、《郊庙歌辞》的著录形态
二、《郊庙歌辞》等歌诗文本的注释体式
三、《郊庙歌辞》等歌诗文本的注释价值
第三节 两汉谣辞的文学形态及异文
一、两汉谣辞的文学形态
二、两汉谣辞的补辑及异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世里巷观言与汉乐府的“里巷语域”(下)[J]. 谢秀卉. 乐府学. 2018(01)
[2]“风土之音”的形成机制与学理阐释[J]. 曹胜高. 民族艺术. 2018(03)
[3]汉初的礼乐重建与叔孙通[J]. 王子初. 中国音乐. 2018(02)
[4]仪式向文本的过渡——春秋赋诗的诗学传播价值[J]. 刘彦青,张新科.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1)
[5]汉魏六朝使者巡行制度及其对民间歌谣的采集[J]. 李春阳. 江汉论坛. 2017(12)
[6]中国早期诗歌体式生成原理[J]. 赵敏俐. 文学评论. 2017(06)
[7]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考古学观察[J]. 熊昭明. 社会科学家. 2017(11)
[8]东汉《白狼歌》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历史价值[J]. 彭丰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5)
[9]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J]. 曹胜高. 古代文明. 2017(02)
[10]论汉乐府的生成模式及其体制特征[J]. 吴大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博士论文
[1]出土文物与汉代乐府诗歌表演研究[D]. 柳卓娅.山东大学 2017
[2]汉代考古新资料与汉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D]. 张玉新.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天人秩序”的重建[D]. 张俊杰.西北大学 2014
[4]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 崔炼农.上海师范大学 2003
[5]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 许继起.扬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汉乐府相和大曲研究[D]. 丁同俊.杭州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3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0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