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9 19:37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蒙古语(近代蒙古语言喀尔喀方言)和汉语中的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论文由绪论、第一章蒙汉动物谚语的文化认知、第二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共性分析、第三章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差异性分析、第四章蒙汉动物谚语中民族思维心理文化差异、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八部分组成。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概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书写,说明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与概况、本论文所要达到的目的、研究方法等加以概述。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是人类于各个时代所积累下来的实际观察以及日常经验的成果。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所总结的哲理、科学知识、反映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对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有深远的意义。到目前为止蒙古语谚语研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于动物谚语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梳理归纳的作品,在汉语谚语研究领域名著不少,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的谚语比较要加的作品也很多,可汉语谚语与蒙古语(基里尔文)谚语比较研究的作品较少。本文运用统计学、语义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对蒙汉动物谚语进行比较研究其...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蒙汉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蒙古族的凤凰Mongolian Phoenix

凤凰,意义,谚语,老虎


图3.2蒙古族的凤凰Mongolian Phoenix3.虎(бар):虎在蒙古族心中也四大力士之一。可是蒙古语谚语中用老虎做喻体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蒙古人对虎并不熟悉,汉语用到的虎的隐喻表达,在蒙古语中往往用牛,熊等其他的动物来表示。中国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虎具有“恋家、高贵、力量”等含褒意的意义,也有“不可能、无成果、凶猛、贪心、误会”等含贬意的形象。关于虎,有许多谚语如,“人不辞路,虎不辞山”中赋予“恋家”;“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中赋予“高贵”的意义;“人到四十五好比出山虎”中赋予“力量”的意义;“纸虎儿吓不得人”中赋予“不可能”的意义,“画虎不成反类犬”中赋予“无成果”的意义;“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中赋予“凶猛”的意义;“老虎不嫌黄羊瘦”中赋予“贪心”的意义;“画虎不成反类狗”中赋予“误会”的文化内涵。

附录,谚语,文化内涵,异同


蒙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异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成语中的动物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 赵梅艳.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6)
[2]英汉“动物”谚语隐喻意义对比分析[J]. 夏锐.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01)
[3]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J]. 李海红.  英语广场. 2015(05)
[4]壮泰谚语对比视界中动物意象的隐喻机理阐释[J]. 石岩.  百色学院学报. 2015(01)
[5]从认知看谚语中日本人的动物观[J]. 董玉娇,张乐芸.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06)
[6]隐喻与谚语文化认知[J]. 寇福明,王彦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7]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J]. 马静文,刘新凤.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05)
[8]英语谚语中的比喻修辞探究[J]. 任志丽.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3(01)
[9]动物词语的词汇研究价值[J]. 周晓燕.  长春大学学报. 2012(05)
[10]傣语谚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以中越边境白傣语为个案[J]. 刀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博士论文
[1]与牧业经济相关的蒙古语熟语认知语言学研究[D]. 苏米雅苏荣.内蒙古大学 2017
[2]汉语动物词研究[D]. 周晓燕.吉林大学 2012
[3]蒙古族动物故事研究[D]. 崔斯琴.内蒙古大学 2010
[4]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D]. 吉尔嘎拉.内蒙古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汉英颜色词多义现象的隐喻与转喻研究[D]. 钱岑.宁波大学 2014
[2]日语动物谚语中隐喻的汉译[D]. 吕楠楠.沈阳师范大学 2013
[3]论现代汉语多义名词义项间的隐喻转喻关系[D]. 高婧.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4]英语谚语的隐喻性特征及其汉译[D]. 冯照.山东大学 2008
[5]英汉谚语的认知分析[D]. 朱徐柳.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比较[D]. 赵春能.河北师范大学 2006
[7]中韩成语俗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D]. 马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8]汉德成语中动物伴随意义的对比研究[D]. 金巧英.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9]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 李莉莉.吉林大学 2005
[10]《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 许芃.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2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02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