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翻译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05:16
译者翻译思想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所渗透出的理念与认识,也就是译者对作者、原文、译者本人、译文、读者、以及社会、宗教、文化的看法,蕴含于其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模式等诸多翻译要素之中。翻译思想一旦产生,译者便会形成独有的翻译模式。在古今中外翻译史上,大凡杰出的翻译家皆有独特的翻译思想,如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等等。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因传教而走上了中国典籍的翻译之路,又因翻译事业的成功完成了从传教士到杰出汉学家的完美蜕变。他所接受的语言学习与翻译训练不仅深受西方理论影响,同时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因而,理雅各的翻译思想较其他译者更加独具匠心,并兼具东西特色。理雅各翻译思想从宏观上可以归结为“忠、厚、逆、释”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又可细分为“以儒宣教、耶儒融合、探赜索隐、义丰厚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工合作、以经释经”等微观翻译思想。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解读理雅各的翻译思想。(一)忠。“忠”字在理雅各翻译思想中表现为两层涵义:一是对基督教的忠...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缘起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雅各活动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理雅各的活动综述
2.2.1 理雅各的传教活动
2.2.2 理雅各的教育活动
2.2.3 理雅各的出版活动
2.2.4 理雅各的翻译活动
2.2.5 理雅各汉学研究活动
2.3 理雅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历史学角度
2.3.2 文化学角度
2.3.3 哲学角度
2.3.4 语言学角度
2.3.5 宗教学角度
2.3.6 翻译思想学角度
2.4 小结
第三章 忠:“以儒宣教”与“耶儒融合”的翻译目的
3.1 概述
3.2 理雅各的儒学观研究
3.2.1 理雅各的儒学观
1.理雅各的道德观
2.理雅各的上帝观
3.理雅各的人性论
3.2.2 理雅各儒学观在译本中的表现形态
3.3 理雅各的文化观研究
3.3.1 尊重异质文化
3.3.2 客观认知其他民族文化
3.3.3 包容文化差异
3.3.4 汲取其他民族文化营养
3.3.5 适应不同文化语境
3.4 从《诗经》三译本看理雅各宗教观的转变
3.4.1 理雅各宗教观探究
3.4.2 《诗经》三个译本分别体现的宗教观
3.4.3 理雅各宗教观转变的原因
3.5 小结
第四章 厚:“丰富厚重”与“探赜索隐”的翻译方法
4.1 概述
4.2 理雅各厚重翻译研究
4.2.1 厚重翻译现象及相关概念之阐述
4.2.2 理雅各厚重翻译在其英译作品中的应用
4.3 理雅各的索隐式翻译研究
4.3.1 “索隐”相关概念之阐述
4.3.2 理雅各索隐式翻译研究的意义
4.3.3 索隐式翻译在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中的运用
4.4 小结
第五章 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翻译原则
5.1 概述
5.2 理雅各“知人论世”翻译原则研究
5.2.1 “知人论世”的渊源与内涵
5.2.2 理雅各经历中的“知人论世”
5.2.3 “知人论世”在理雅各翻译中的运用
5.3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研究
5.3.1 “以意逆志”说的起源
5.3.2 “以意逆志”说的内涵及演变
1.孟子“以意逆志”的内涵
2.“以意逆志”的内涵演变
5.3.3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解读
1.不以文害辞
2.不以辞害志
3.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3.4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有效实施
1.诠释观下“以意逆志”的有效实施
2.宗教观下“以意逆志”的有效实施
5.4 小结
第六章 释:“合作翻译”与“以经释经”的翻译模式
6.1 概述
6.2 “分工协作”与“主佐结合”的合作翻译模式
6.2.1 合作翻译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6.2.2 理雅各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模式分析
1.前期的合作翻译
2.后期的合作翻译
6.2.3 理雅各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影响
6.3 理雅各的典籍译释模式研究
6.3.1 典籍译释学的渊源
6.3.2 中西译释学的碰撞
6.3.3 理雅各典籍译释的特点
6.3.4 理雅各的典籍译释模式
1.多元化的译本注疏策略
2.“雅重忠实”的译文训诂策略
3.“详实义丰”的跨文化诠释策略
6.4 小结
第七章 “忠、厚、逆、释”翻译思想的价值
7.1 概述
7.2 对世界宗教融合的价值
7.2.1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的发展
7.2.2 促进了中国宗教在世界的传播
7.3 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价值
7.3.1 为东学西传架设桥梁
7.3.2 为西方汉学研究铺路
7.4 对近现代译论译史的价值
7.4.1 “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确立
7.4.2 “厚重”与“索隐”翻译方法的实施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贡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理雅各生平表
附录二 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
附录三 理雅各翻译《东方圣书》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452542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 研究缘起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缘起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雅各活动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理雅各的活动综述
2.2.1 理雅各的传教活动
2.2.2 理雅各的教育活动
2.2.3 理雅各的出版活动
2.2.4 理雅各的翻译活动
2.2.5 理雅各汉学研究活动
2.3 理雅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历史学角度
2.3.2 文化学角度
2.3.3 哲学角度
2.3.4 语言学角度
2.3.5 宗教学角度
2.3.6 翻译思想学角度
2.4 小结
第三章 忠:“以儒宣教”与“耶儒融合”的翻译目的
3.1 概述
3.2 理雅各的儒学观研究
3.2.1 理雅各的儒学观
1.理雅各的道德观
2.理雅各的上帝观
3.理雅各的人性论
3.2.2 理雅各儒学观在译本中的表现形态
3.3 理雅各的文化观研究
3.3.1 尊重异质文化
3.3.2 客观认知其他民族文化
3.3.3 包容文化差异
3.3.4 汲取其他民族文化营养
3.3.5 适应不同文化语境
3.4 从《诗经》三译本看理雅各宗教观的转变
3.4.1 理雅各宗教观探究
3.4.2 《诗经》三个译本分别体现的宗教观
3.4.3 理雅各宗教观转变的原因
3.5 小结
第四章 厚:“丰富厚重”与“探赜索隐”的翻译方法
4.1 概述
4.2 理雅各厚重翻译研究
4.2.1 厚重翻译现象及相关概念之阐述
4.2.2 理雅各厚重翻译在其英译作品中的应用
4.3 理雅各的索隐式翻译研究
4.3.1 “索隐”相关概念之阐述
4.3.2 理雅各索隐式翻译研究的意义
4.3.3 索隐式翻译在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中的运用
4.4 小结
第五章 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翻译原则
5.1 概述
5.2 理雅各“知人论世”翻译原则研究
5.2.1 “知人论世”的渊源与内涵
5.2.2 理雅各经历中的“知人论世”
5.2.3 “知人论世”在理雅各翻译中的运用
5.3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研究
5.3.1 “以意逆志”说的起源
5.3.2 “以意逆志”说的内涵及演变
1.孟子“以意逆志”的内涵
2.“以意逆志”的内涵演变
5.3.3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解读
1.不以文害辞
2.不以辞害志
3.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3.4 理雅各“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有效实施
1.诠释观下“以意逆志”的有效实施
2.宗教观下“以意逆志”的有效实施
5.4 小结
第六章 释:“合作翻译”与“以经释经”的翻译模式
6.1 概述
6.2 “分工协作”与“主佐结合”的合作翻译模式
6.2.1 合作翻译在我国的历史渊源
6.2.2 理雅各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模式分析
1.前期的合作翻译
2.后期的合作翻译
6.2.3 理雅各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影响
6.3 理雅各的典籍译释模式研究
6.3.1 典籍译释学的渊源
6.3.2 中西译释学的碰撞
6.3.3 理雅各典籍译释的特点
6.3.4 理雅各的典籍译释模式
1.多元化的译本注疏策略
2.“雅重忠实”的译文训诂策略
3.“详实义丰”的跨文化诠释策略
6.4 小结
第七章 “忠、厚、逆、释”翻译思想的价值
7.1 概述
7.2 对世界宗教融合的价值
7.2.1 促进了基督教在华的发展
7.2.2 促进了中国宗教在世界的传播
7.3 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价值
7.3.1 为东学西传架设桥梁
7.3.2 为西方汉学研究铺路
7.4 对近现代译论译史的价值
7.4.1 “以意逆志”翻译原则的确立
7.4.2 “厚重”与“索隐”翻译方法的实施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的贡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理雅各生平表
附录二 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
附录三 理雅各翻译《东方圣书》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452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45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