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遗忘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0:06
本文关键词:尼采遗忘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尼采思想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鲜有人关注尼采对遗忘主题的论述,从遗忘的角度解读尼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从尼采的遗忘观的产生、遗忘观的具体内涵、遗忘观的评价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当前尼采遗忘观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辨析,认为,对尼采遗忘观论述的研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在第二章“尼采遗忘观的思想探因”部分,我们认为,尼采以动态的方式通过重估记忆、群盲的遗忘、末人的遗忘重建新的遗忘观。尼采遗忘观的提出是他哲学体系构建的一个部分,尼采提出新遗忘是为了对抗“作为道德的记忆”,尼采看到了人的记忆对自我造成的伤害,给人带来的痛苦,记忆带有浓烈的理性色彩,遮蔽了人生真理的需要。同时,尼采认为群盲和末人带有一种旧遗忘的秉性,群盲和末人的旧遗忘令其失去了自我,回避生命的价值,消弱了人意志力量,进而,尼采提出了一种新的遗忘观。在第三章“尼采遗忘话语具体内涵”部分,本文对新遗忘进行探究,从遗忘的对象、遗忘的作用和遗忘的特征三个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看待,尼采认为,遗忘性是上天赋予人的一项能力,人借助遗忘性回避自我、时间、他者等,破解理性桎梏,进而实现人的快乐以及认识上和审美上的自由。通过遗忘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尼采认为遗忘带有明显的高贵色彩,这种遗忘应然是超人的秉性,是权力意志的体现。遗忘的人是非理性的人,是健康的人。同时,尼采的遗忘观带有多层次性,是情感层与逻辑层的合一,是强制性与自发性的合一,也带有明显的寓意性。在第四章“尼采遗忘观的评价”中,本文对遗忘视角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遗忘为尼采的人学思想、生命哲学思想和艺术哲学思想提供了支撑,遗忘并不是尼采随机地表达方式,而是带有强烈哲学寓意的。而后,本文将庄子的忘观和尼采的遗忘观进行了比较,主要对它们的不同呈现形态进行了分析,由此看待尼采遗忘观的独特性并反观中西美学的差异性。在第五章“结论”部分,我们对遗忘在尼采哲学体系中的价值进行了反思,遗忘并非一种简单随机的表达,而是带有哲学属性的。透过遗忘,尼采充分表达了他权力意志哲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人们重新看待尼采,重新思考人性问题、审美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
【关键词】:尼采 遗忘 群盲 末人 超人 权力意志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516.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9
- 1.1 研究现状7-11
- 1.2 研究思路11-12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12-13
- 1.4 研究对象的辩疑13-19
- 第二章 尼采遗忘观思想探因19-54
- 2.1 重估作为道德的记忆19-29
- 2.1.1 重记忆的传统20-23
- 2.1.2 记忆与事后理性化23-26
- 2.1.3 记忆是疼痛的26-29
- 2.2 重估“群盲”旧遗忘29-44
- 2.2.1 “群盲”在奉献中忘我30-35
- 2.2.2 “群盲”靠健忘获取真理感35-37
- 2.2.3 “群盲”沉溺在醉忘中37-44
- 2.3 重估“末人”旧遗忘44-54
- 2.3.1 遗忘是话语的剥夺46-49
- 2.3.2 “末人”的快节奏49-54
- 第三章 尼采遗忘话语的具体内涵54-108
- 3.1 遗忘的对象54-72
- 3.1.1 人应该学会遗忘自身54-57
- 3.1.2 遗忘克服时间57-64
- 3.1.3 遗忘他者64-68
- 3.1.4 在遗忘中超越言语68-72
- 3.2 遗忘的作用72-97
- 3.2.1 遗忘带来快乐72-76
- 3.2.2 遗忘通向陶醉76-80
- 3.2.3 遗忘与“孩子”精神80-85
- 3.2.4 遗忘与艺术家创造85-89
- 3.2.5 实现认识的自由89-97
- 3.2.5.1 借遗忘超越理性89-95
- 3.2.5.2 借遗忘拒绝崇拜95-97
- 3.3 遗忘的特征97-108
- 3.3.1 遗忘是多层次统一98-101
- 3.3.2 遗忘是创造的体现101-104
- 3.3.3 遗忘是健康的体现104-108
- 第四章 尼采遗忘观的评价108-129
- 4.1 遗忘视角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108-114
- 4.1.1 支撑尼采人学思想108-110
- 4.1.2 体现其非理性哲学110-111
- 4.1.3 成为认识世界的方法111-112
- 4.1.4 作为其艺术哲学的关键词112-114
- 4.2 尼采遗忘观与庄子忘观的不同114-129
- 4.2.1 不同的思想来源115-117
- 4.2.2 不同的呈现形态117-126
- 4.2.2.1 充盈与静默117-122
- 4.2.2.2 如何救赎身体122-126
- 4.2.3 不同的影响126-129
- 第五章 结论129-130
- 参考文献130-13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38-139
- 致谢139-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谭渊;;尼采神话的兴衰——“尼采档案”对尼采接受史影响研究[J];德国研究;2009年02期
2 王生平;试析庄子之“忘”[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3 李洁;国外尼采研究的新动向──关于尼采著作的新版本以及研究尼采的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4 周冰;;作为美学范畴“忘”的审美心理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周桂君;;济慈之“忘”与道家之“忘”的哲学意绪与审美观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格拉姆·帕克斯;王国良;;《庄子》与《查拉斯图拉》之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2期
7 段建军;彭智;;陶醉:作为生命体验的最高境界——尼采权力意志美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建疆;庄子修养美学的范畴及其影响——中国古代修养美学论纲之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9 皮朝纲,刘方;忘——即自的超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寿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关键词:尼采遗忘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5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