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鲁迅形象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3-02-12 17:34
鲁迅以及如何认识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是一个值得不断被探究的问题。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一并开始。在二三十年代,相关研究者从社会、思想、文学审美等多个层面阐释定义鲁迅,八十年代则侧重从思想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来解释鲁迅。但五六十年代这一阶段的鲁迅及其作品,却很少有人涉及,即便在一些鲁迅研究史中,也只作为知识性的内容简略介绍,并未在整体上对其做一个历史的、连续的把握。这一阶段的鲁迅形象其实经历了由思想解放层面上的民族“战士”逐渐演化成政治文化意义上的“新文化的方向”以及“文化革命先驱”的一个过程。鲁迅之死是这一转折的发端,从一般民众到左翼作家以及论敌,总体上都是以思想上的民族“战士”这一称谓来概括鲁迅,在此基础上,中共为建设抗日统一联合战线,开始将鲁迅视作带有特定属性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战士。直到四十年代,鲁迅的方向成为中共建设新文化的方向。但是,在同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文艺的方向还相继出现作为抗战旗帜的郭沫若和赵树理的方向,不过由于两者各自地域的限制和自身创作的不稳定,逐渐失去其文艺方向的定位。同时,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的方向”也只是四十年...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鲁迅研究中的几种观点
二、“十七年”时期的鲁迅研究
三、历史的方法
第一章 文学方向的最初选择
第一节 鲁迅之死
第二节 “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第三节 赵树理的方向与质疑
第二章 鲁迅作品规范的建立
第一节 苏俄文学影响下的鲁迅作品
第二节 《鲁迅全集》的再版
第三节 新时代农民——阿Q形象的转变
第三章 左翼分裂与鲁迅的工具化
第一节 整风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小品文的新危机”
第三节 两条路线的对立
第四节 批判周扬
第四章 “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方向的确立
第一节 后期的赵树理
第二节 要求与表态: 《纪要》的修改及影响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及新文化先驱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1525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鲁迅研究中的几种观点
二、“十七年”时期的鲁迅研究
三、历史的方法
第一章 文学方向的最初选择
第一节 鲁迅之死
第二节 “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第三节 赵树理的方向与质疑
第二章 鲁迅作品规范的建立
第一节 苏俄文学影响下的鲁迅作品
第二节 《鲁迅全集》的再版
第三节 新时代农民——阿Q形象的转变
第三章 左翼分裂与鲁迅的工具化
第一节 整风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小品文的新危机”
第三节 两条路线的对立
第四节 批判周扬
第四章 “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方向的确立
第一节 后期的赵树理
第二节 要求与表态: 《纪要》的修改及影响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及新文化先驱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41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74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