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文学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4-02-23 20:19
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批评话语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立足于文本,成为批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的批评者运用巴赫金批评概念阐释中国文学文本和文学观念,对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共分六章,分别论述了巴赫金的复调批评、狂欢批评和对话批评在90年代后中国文学观念和批评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如何革新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为中国文论的重新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的绪论首先对巴赫金的学术历程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巴赫金重要的批评理论和概念。接下来,研究了巴赫金文学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间的关系,指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面貌,为中国文学批评与西方文论间对话提供了基础。此外,还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梳理和阐释。第一章,巴赫金的复调批评。巴赫金复调理论最先引入中国,引发了作者问题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巴赫金重视批评者的“主体性”,强调主人公与作者间的平等对话的地位。90年代后,先锋小说革新了叙事的观念,以复调的叙事来实现文学观念的多元。巴赫金的复调批评立足于文本,可以有效地解读先锋小说的“主...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巴赫金的学术历程
二、巴赫金文论与中国90年代后文学批评话语
(一)复调批评
(二)民间批评
(三)大众文化批评
(四)媒介批评
(五)对话批评
(六)文化批评
三、研究现状
四、理论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复调批评:“主体间性”与文体革新
一、“主体间性”与主人公
(一)作为前史的“主体性”
(二)“主人公”问题的论争
(三)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
二、复调文体与先锋小说
注释
第二章 民间话语:审美批评与诗性体裁
一、民间话语的建构
二、民间理论“粗鄙化”质疑
三、民间视野下的莫言批评
(一)审美人类学视野
(二)身体的感性经验
(三)民间“诗性体裁”
注释
第三章 后现代批评:先锋叙事与历史解构
一、后现代批评话语
(一)文化转型
(二)解构主义
(三)多元建构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互文:历史与文本之间
(二)闹剧:民间视野与乡土权力
(三)戏仿:谐谑——狂欢体小说
(四)怪诞:现实主义与神实主义
(五)粗鄙:荒诞化与“反英雄”
注释
第四章 大众文化:快感叙事与身体话语
一、快感叙事:大众文化与审美化生存
(一)大众时代的“欢乐叙事”
(二)感官欲望的“快感”享乐
(三)日常生活与审美化生存
(四)对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二、身体话语:后革命时代的欲望狂欢
(一)后革命的身体叙事
(二)私人经验与个人化写作
(三)“欲望化”的身体写作
注释
第五章 传媒语境:网络空间的文学批评
一、网络批评:草根话语与大众广场
二、传媒时代:由文本到互文本
(一)建构“文本”诗学
(二)“互文性”与文学批评
(三)传媒时代的互文批评
(四)被忽略的“主体性”
注释
第六章 文化批评:中西对话与诗学建构
一、对话批评:他者与外位
(一)“他者”视野
(二)“外位”立场
(三)“间性”思维
二、话语重构:文化研究的“文学性”
(一)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巴赫金理论
(二)中国文化研究与“文化权力”问题
(三)巴赫金文化批评中的“文学性”
三、文本内外:文化诗学的建构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07911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巴赫金的学术历程
二、巴赫金文论与中国90年代后文学批评话语
(一)复调批评
(二)民间批评
(三)大众文化批评
(四)媒介批评
(五)对话批评
(六)文化批评
三、研究现状
四、理论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复调批评:“主体间性”与文体革新
一、“主体间性”与主人公
(一)作为前史的“主体性”
(二)“主人公”问题的论争
(三)先锋小说中的“叙述者”
二、复调文体与先锋小说
注释
第二章 民间话语:审美批评与诗性体裁
一、民间话语的建构
二、民间理论“粗鄙化”质疑
三、民间视野下的莫言批评
(一)审美人类学视野
(二)身体的感性经验
(三)民间“诗性体裁”
注释
第三章 后现代批评:先锋叙事与历史解构
一、后现代批评话语
(一)文化转型
(二)解构主义
(三)多元建构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
(一)互文:历史与文本之间
(二)闹剧:民间视野与乡土权力
(三)戏仿:谐谑——狂欢体小说
(四)怪诞:现实主义与神实主义
(五)粗鄙:荒诞化与“反英雄”
注释
第四章 大众文化:快感叙事与身体话语
一、快感叙事:大众文化与审美化生存
(一)大众时代的“欢乐叙事”
(二)感官欲望的“快感”享乐
(三)日常生活与审美化生存
(四)对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二、身体话语:后革命时代的欲望狂欢
(一)后革命的身体叙事
(二)私人经验与个人化写作
(三)“欲望化”的身体写作
注释
第五章 传媒语境:网络空间的文学批评
一、网络批评:草根话语与大众广场
二、传媒时代:由文本到互文本
(一)建构“文本”诗学
(二)“互文性”与文学批评
(三)传媒时代的互文批评
(四)被忽略的“主体性”
注释
第六章 文化批评:中西对话与诗学建构
一、对话批评:他者与外位
(一)“他者”视野
(二)“外位”立场
(三)“间性”思维
二、话语重构:文化研究的“文学性”
(一)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巴赫金理论
(二)中国文化研究与“文化权力”问题
(三)巴赫金文化批评中的“文学性”
三、文本内外:文化诗学的建构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07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0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