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

发布时间:2017-05-26 18:00

  本文关键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莫言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创作势头,而在保持创作高产的同时,作家拒绝“成熟”,不断求变,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不少作品也被视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此作家及其创作也成为研究者批评追踪的重点对象,研究者从感觉化、想象力、民族民间性、历史性、自由精神和生命意志、童年视角、传统艺术精神等诸多角度切入作家作品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让人叹服不己。这也使得选择研究莫言必然有一种影响的焦虑,和无从下笔的绝望感。不过,作为莫言研究的后进者,拥有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从整体上回望把握莫言三十年的创作特性。这一目标的确立内在地要求我们选取一个相对基本的角度或范畴。它要能够显示出莫言创作的独特性,挖掘出作家创作的文学思想,又能呈现出其三十年中写作的变与不变,而为作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与精神滋养的“高密东北乡”就成为我们考察作家及其作品的关键所在。而我对高密东北乡进行考察的基本范畴就落脚在民俗文化上。民俗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作为文化底层的“民俗”是人一生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本场域,是人日常生活和思维理念的体现,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志性”符号。莫言以民族志书写呈现出的高密东北乡既是一个虚构的文学领域,也是建筑在实有社会文化基石上的地域,所以高密东北乡中的诸多民俗于作家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事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他对人、人性、文学、文化、历史观照的一种手段。本文论述的基点是民俗进入作家创作视野这一语义场的形成过程。论文从作家创作论的角度,在个体生命经验的本原性诱发、国内外文学潮流的助推以及莫言创作需求及“作为老百姓”的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规范等方面追溯莫言民俗创作的动机和深层原因。论文指出,正是由于以上因素,莫言创作中对民俗文化的运用由最初的自发最终转化为自觉,并与作家的自我认同、文学立场及理性评价重合在一起。“作为老百姓”的自我认同和写作,也使得莫言的创作体现出作为“老百姓”所固有的心理定势和思维方式。民俗信仰,是民俗的核心,民俗信仰从本质和事实上规约了一个区域或民族的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定势。莫言对神鬼的真切心理体验表明民俗信仰已经成为作家的心理图式的一部分,其创作中呈现的思维方式、形象塑造、情节的选择与筛选都无法背离其思想情感中深层民俗机制的导向。由此,以民俗信仰为中心考察其对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是论文的重点之一,第二章在理清民俗信仰的种类基础上,主要从鬼魂信仰上、动物信仰、仪式形态等方面解读莫言的创作中相关民俗信仰事象的内涵。本章的重点既落脚在对民俗信仰的文本解读上,也同时探究作家主体潜意识心理定势与其民俗叙事所形成的互涉关系。在鬼魂信仰层面,论文指出,莫言的创作谈鬼物正像人间,作家以啾啾鬼语,言尽人间事。而除了显性的人鬼纠葛,在莫言民族志式的写作中,人物的性格、行为中传达出的逻辑也都与鬼神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如莫言笔下触及的乡村生育问题。莫言笔下的游魂是与他创作的关键词一自由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当莫言以“种的退化”的思想路径来复活游魂时,他的前提预设则是人不如鬼,他以自己的心肝作为祭奠召唤己故的灵魂,期翼借古老的灵魂之力来唤醒当今失去生命力和自由的后辈们。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莫言笔下有一个孤魂野鬼式的形象存在,而这一形象某种程度上正是作家带有自我体验的自况性人物。在动物信仰层面,循着莫言种的退化的文化思考,动物的兽性、动物的自由也成为作家丈量人类自由的尺子,而基于这种忧虑的深切,莫言甚至塑造出猛兽管理员的形象,并借管理员之口表现优化人种的宏伟设想,看似满纸荒唐言的胡乱写作,事实上却具有了生态意义和神学意义上的高度。本章最后一节还基于民俗信仰考察了莫言创作的类型。与理论界忙于命名或者对“现实主义”的不愿多言相反,莫言多次称自己的创作为现实主义创作,这其中纠结不清的就在于魔幻、幻觉、主观是否属于现实主义。而在我看来,放在信仰这一层面的考察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进一步廓清,所以围绕与现实主义有关的概念以及真实、主观、客观等几个基本范畴来考察莫言的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进行现实主义的归类并不是要抹杀作家文学性的创造与追求,作家在其创作中并不是简单地呈现民俗事象,而是经过审美取舍和艺术处理,与小说的整体叙事融合在一起,并最终从民俗指向人俗人学,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莫言如何进行民俗叙事的建构就成为论文考察的又一个问题,这也是当前莫言民俗学研究中的空白之处。论文从叙事情节上的建构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两个方面来探讨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叙事手法。结合具体文本论述莫言创作中场景化、情节化、意象化、陌生化等不同的民俗叙事手段,并以《蛙》为代表文本探讨莫言笔下的女性民俗书写,从女性的民俗与女性主义的民俗两种角度,阐述莫言如何将民俗叙事与人物塑造融合在一起。莫言三十年的创作中,对民俗的态度并不是始终一致的,与他的文学前辈或侧重于批判或侧重于认同不一样,莫言的文化心态呈现一定的变化和矛盾复杂之处。论文结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欢乐》、《四十一炮》、《蛙》等文本,在细读的基础上,从作家前期与后期创作、个别作品的不同版本、历史与现实不同语境等方面剖析作家在民俗文化资源运用上的这种复杂认知和矛盾缠绕性,以此凸显作家对民俗的个体选择。莫言将自己的创作完全扎根于脚下的泥土之中,从自己成长的血地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民俗文化与精神滋养,而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证明了这种“本土性”与“国际视野”并不必然矛盾。而诺奖效应会使得创作界再次掀起一股扎根本土和地域民俗文化的高潮,但是如此而来就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与作家们血肉相连的热土以及热土地上带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是否依然存在?与此同时,人性是文化造就的,文化之路走向哪里,人性就摆向哪里。所以,论文最后就此做了一点思考。
【关键词】:莫言 民俗文化 民俗信仰 自我 作家主体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7
  • 绪论17-29
  • 一、莫言研究现状17-21
  • 二、问题的提出21-25
  • (一) “民间资源”的相关研究21-23
  • (二) 民俗与民间23-25
  •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文章的思路框架25-29
  • 第一章 莫言创作民俗化的发生学追溯29-58
  • 第一节 莫言与他的血地——个体生命经验的本原性诱发29-37
  • 一、文化地理空间上的高密东北乡及其文化溯源29-31
  • 二、成长过程的各种民俗事象与民俗参与31-35
  • 三、自我经验的内在发酵35-37
  • 第二节 国内外文学潮流的外在助推37-45
  • 一、拉美文学等外国文学的冲击与唤醒38-42
  • 二、寻根文学与80年代的文化回潮42-45
  • 第三节 莫言创作需求的内在规范45-58
  • 一、从自发到自觉的民俗学视野——“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建立45-49
  • 二、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作为“老百姓”的解读49-58
  • 第二章 民俗信仰在莫言生命中的体验与创作中的书写58-107
  • 第一节 鬼魂信仰——人与鬼的纠葛60-75
  • 一、鬼是什么?60-62
  • 二、魂兮归来——人与鬼的纠葛62-75
  • 第二节 动物信仰——人与兽的纠葛75-88
  • 一、人与兽的相通——“吃人”76-80
  • 二、人比兽缺少的品性:自由与反抗80-84
  • 三、人兽杂交——种的优化的可能性84-88
  • 第三节 莫言作品中的仪式表现形态与解释88-98
  • 一、宗教的两个基本范畴:信仰与仪式88-89
  • 二、莫言作品中的仪式形态89-96
  • 三、信仰的弱化与文化的凸显96-98
  • 第四节 现实主义——基于信仰层面对莫言创作类型的考察98-107
  • 一、几个概念99-100
  • 二、关于真实100-103
  •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103-105
  • 四、无边的现实主义105-107
  • 第三章 莫言小说中的民俗叙事与人物塑造107-134
  • 第一节 叙事情节上的建构107-116
  • 一、场景化107-111
  • 二、情节化111-113
  • 三、意象化113-116
  • 第二节 陌生化的艺术处理116-123
  • 一、语言民俗的陌生化117-121
  • 二、民俗事象艺术技巧上的陌生化121-123
  • 第三节 女性民俗视野下的女性形象——以《蛙》为主要考察对象123-134
  • 一、女性民俗的界定124-125
  • 二、莫言小说中女性的民俗125-128
  • 三、女性主义的民俗128-134
  • 第四章 莫言的民俗文化观与民俗书写的复杂性134-152
  • 第一节 启蒙与民间——两种民俗文化观照态度134-139
  • 第二节 莫言民俗文化观照的复杂性——基于文本的细读与考察139-152
  • 一、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的差异139-145
  • 二、历史与现实的差异145-148
  • 三、认知的复杂缠绕性148-152
  • 余论:关于民俗与乡土的一点思考152-156
  • 参考文献156-173
  • 致谢173-17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76-17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兴萍;试论莫言《酒国》对鲁迅精神的继承——鲁迅传统在1990年代研究系列之一[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王金城;理性处方:莫言小说的文化心理诊脉[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3 马旷源;论“五通神”[J];楚雄师专学报;1994年02期

4 钟本康;感觉的超越 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J];当代文坛;1987年06期

5 周海波 ,赵歌放;死亡与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蕴[J];当代文坛;1988年04期

6 王爱松;杂语写作:莫言小说创作的新趋势[J];当代文坛;2003年01期

7 肖向明;;“含魅”的现代虚构与想象——鬼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呈现[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8 程光炜;;颠倒的乡村——再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9 王西强;;论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我向思维”叙事和虚构家族传奇[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10 吴俊;莫言小说中的性意识——兼评《红高梁》[J];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2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4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5 董国俊;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杰;叙事意识与生命感觉[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红会;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瑜;莫言小说创作观念的解构与重建[D];延边大学;2011年

4 白玉;论莫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延安大学;2011年

5 宫健;心灵的回归与精神的超越论莫言小说中的虚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旷玉妍;意象化的家族叙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秋玲;语言狂欢与生命自由[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红霞;90年代后莫言小说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明;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志云;齐鲁民间文化的当代转换与新文学传统的重构—莫言创作的民间文化形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7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a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