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村庙叙事传统的“本地”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4:02

  本文关键词:浙南村庙叙事传统的“本地”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村落研究是民间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而传统中国村落的共同体问题又是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从20世纪中国的传统村落纳入学术视野以来,围绕村落庙宇对村落共同体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村落庙宇信仰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得这一讨论方向很难从客观制度上说明村庙与村落之间的制度联系。民间叙事是民间文化主体的主动表述。因此,将围绕村庙展开的民间叙事传统作为标志统领性的文化现象,能够从中探讨村落主体所表述的“本地”观念,以及其对于村落生活的影响,并由此从主位层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浙南地区的保界传统以地缘庙宇与聚落居民之间固定的“祈拜-受佑”关系作为确定“村”的基本方式,这一遍布整个地区的村落公共信仰形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村庙叙事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围绕村庙的由来展开叙事-解释结构的村庙传说是对于“本地”观念最直接的表述方式。通过比较不同情境下形成的异文,村庙传说的叙事内容以“提问-解释”链作为基础,从现实中的村庙祈拜活动逐层界定村与庙之间的护佑关系,并最终说明村落本身的“本地”观念。在《周六争山》中,各个叙事单元所阐述的主题将“提问-解释”链组织成为特定的情节序列,使得这则传说围绕村庙形成“本地”观念的表述,这说明了在村庙传说中,村庙解释项对于文本形态的决定性作用。《周六争山》是以“对抗”主题形成核心叙事单元的,比较具有同一核心主题的传说可见,尽管有叙事结构上的差异,这些传说依然围绕核心主题形成了“叙事域”关系,从不同侧面阐述村庙所体现的“本地”观念。比较各类核心主题不同的村庙传说,神事、神佑和村庙关系构成了固定的叙事-解释范式,成为村庙传说在表述“本地”观念时的共同范式。神事元素说明村庙叙事传统中的“本地”观念构建的是村落非日常性的一面;神佑元素说明了“本地”观念将村落社区视为一个动态对象,并在人、地、神之间形成独立的文化范畴;村庙关系则从整体上决定了村庙传说的叙事形态,说明“本地”观念是建立在“本地人”的共识之上,是叙事传统的内向性表述。这一系列特性可以将村庙传说所表述的“本地”观念以“权利”图式加以归纳。村落历史叙事和节庆仪式叙事能够进一步说明“本地”观念围绕村庙对于本地村落生活的实际影响。从三官堂的口头历史叙事文本可见,村庙已成为流民村落组织社区历史记忆的主轴;潘氏族谱对于“五姓保界”的叙述,说明宗族叙事同样依赖于村庙构建其“土著”形象;而族谱中对于“柱”的记述,表明村庙传说中体现的“本地”观念,在现实的村落历史中已成为定居者形成社区内部关系乃至社区社会边界关系的基础。“通香”科仪是保界神诞仪式中直接阐述村落“本地”身份的内容。在保和宫的神诞庆典中,道士对于本地村庙名录的念诵成为了村落围绕村庙形成“本地”认同、确认村-庙神佑关系的关键环节。“通香”科仪建立在道教仪式话语与村庙“本地”表述的对话之上,并以此作为仪式有效性的前提。这一仪式叙事在传承方式、仪式文本构成以及具体的信仰功能方面都体现出“本地”观念对于村落仪式实践的支配作用。比较道士和“先生”这两类仪式专家的科仪传统,可以发现道教科仪叙事话语已逐渐被村庙的“本地”观念所影响和重塑,形成“一地”化的村落社区仪式叙事传统。综上所述,村庙叙事是村落居民主动将具体的村庙祈拜活动转化为具体的“本地”表述的媒介,通过民间叙事话语形成明确的村落共同体认知,成为村落公共生活与文化传统的基础。
【关键词】:村庙叙事传统 “本地”观念 “权利”图式 保界 通香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25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象与目的8-13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3-23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23-25
  • 第一章 村庙传说的叙事-解释结构——以《周六争山》为例25-48
  • 第一节 《周六争山》异文的村庙化叙事结构25-33
  • 第二节 村庙传说的“提问-解释”链33-36
  • 第三节 《周六争山》中的叙事单元主题36-46
  • 小结46-48
  • 第二章 村庙传说诸类型的“本地”解释范式48-81
  • 第一节 “对抗”型传说中的“残缺-对抗-重建”解释结构48-64
  • 第二节 “移动”型传说与“讹读”型传说中的空间“转换-重建”结构64-75
  • 第三节 “交往”型传说中的“村-庙”解释结构75-80
  • 小结80-81
  • 第三章 “权利”图式:村庙传说“本地”观念的基本特性81-94
  • 第一节 “本地”观念的非日常性81-84
  • 第二节 “本地”观念的动态性与独立性84-88
  • 第三节 “本地”观念的内向性88-92
  • 小结92-94
  • 第四章 村庙“本地”观念影响下的社区历史叙事94-123
  • 第一节 村落社区口述史的村庙图式——以三官堂社区为例94-99
  • 第二节 堂庙重建与“土著”身份:族谱的村落社区叙事99-111
  • 第三节 “公产”与“柱”:族谱保界内容中的”村-庙”叙事逻辑111-115
  • 第四节 “柱”观念之下的村落地缘叙事115-119
  • 小结119-123
  • 第五章 村落保界仪式叙事的“本地”化特征——以“通香”科仪为例123-152
  • 第一节 保和宫的神诞“通香”仪式123-129
  • 第二节 道士与先生:“通香”科仪传统中的“宏观/本地”对话129-150
  • 小结150-152
  • 结语152-155
  • 附录1:社区保护神庙的庙界科仪与乡村重建——以台州中部村落的保界信仰为例155-170
  • 一、保界与通香:台州民间的村庙关系与科仪知识-技巧155-159
  • 二、道士与先生:保界信仰复兴中的仪式知识权威159-167
  • 讨论167-170
  • 附录2:临海市保界庙情况调查材料170-186
  • 附录3:“通香观”道士本与先生本的比较186-226
  • 参考文献226-232
  • 致谢232-2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3 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4 何廷瑞;王炽文;;台湾高山族神话·传说比较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03期

5 屈啸宇;;社区生活与村落节庆的时间结构——以台州黄岩七里村年关庆典为例[J];民俗研究;2012年05期

6 陈勤建;衣晓龙;;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7 陈勤建;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康豹;李琼花;;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社区宗教传统的主要动态[J];文史哲;2009年01期

9 万建中;西南民族地区赶山鞭型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诠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浙南村庙叙事传统的“本地”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398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