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人物画中“新文人意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9 11:11
  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文人身份、“文人意识”概念的重新梳理与诠释,论证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文化语境的置换产生价值及形态转换的可能,继而提出“新文人意识”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新文人意识”是一种将传统文脉中的语意系统进行结构转换,延入当代表达的独特审美逻辑,它旨在建立一种互文性的文化语境及表达模式,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下的产物。它与传统文人意识及当代艺术思维均具备一定的联系,使得二者具备沟通的可能性。不同的是,传统文人意识是在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下,以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生命观为依据,以一种与现世疏离、忽略具体时空的方式来表达对生命本真的先觉,是在特定价值预设下的自觉归属,具有人格化倾向;而“新文人意识”则是发生在一种开放式、动态式的当代文化语境下,是在与现实社会不断对话及反思中,以一种个体差异化的真实体验来替代对终极价值的思考,并以一种动态发展的“在场性”与个体生存体验及整个的社会文化发生着紧密的关联。“新文人意识”不仅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路径,同时也提供了重新审视、激活传统的契机,对于抵制后现代文化中的虚无主义、构建历史承续性具有积极作用。“文人意识”是文人艺术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基础。...

【文章页数】:3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4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出图漆屏风,公元484年前,山西省博物院藏。(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官网,网址:http://www.shanximuseum.com/collect/boutique/misc/1820.html:)

图1-4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出图漆屏风,公元484年前,山西省博物院藏。(图片来源:山西博物院官网,网址:http://www.shanximuseum.com/collect/boutique/misc/1820.html:)

后汉书中记载了东汉光武帝的一段轶事:相传一日宰相宋弘进宫觐见光武帝,发现御座后摆着一架新制的屏风,在召见大臣时,皇帝不禁几次回头去观赏屏风中的女像。宋弘引用孟子的话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光武帝心中羞愧,命人将屏风抬走。在汉代许多绘画中所体现的往往是教谕类的礼教故事,图画的功....


图1-5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纵80厘米横240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图片来源:长广敏雄著《六朝时代美术の研究》美术出版社1969年版第45页)

图1-5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纵80厘米横240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图片来源:长广敏雄著《六朝时代美术の研究》美术出版社1969年版第45页)

文学艺术所引导的那种意境美逐渐渗入到绘画中来,使绘画开始拥有超越官能视觉之美,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例,赋文描述了陈思王曹植在洛水之畔偶遇神女一事,除了对洛神之美的尽情表达,文中更是以各种与神仙相关的神奇图像的描绘增添了无穷的奇幻感,如屏翳、女娲、龙、鲸等怪兽及云车。后人王献之顾恺....


图1-7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柳公权跋本纵27.6厘米横14.5厘米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图片来源:北京首都博物馆官网,网址: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dtll/6a505a3a5e22a7d59c223d5778fa6b62.html)

图1-7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宋刻柳公权跋本纵27.6厘米横14.5厘米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图片来源:北京首都博物馆官网,网址: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dtll/6a505a3a5e22a7d59c223d5778fa6b62.html)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时期的人性解放、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仍然带有一定时代的烙印,那就是对于学统的自觉遵从。只不过,对于此时文人来讲的这一“学统”并不是儒家道统下的儒学学统,而是以广泛吸收了佛学及老庄思想的玄学,一种与现世相疏离的价值取向,一种关注于更为宏观的生命哲学和对彼岸世界的终极....


图1-8原始儒家生命意识形态(图例来自于方东美著《中国人生哲学》,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第165页。)

图1-8原始儒家生命意识形态(图例来自于方东美著《中国人生哲学》,中华书局,2012年6月版,第165页。)

如现代新儒派代表人物方东美先生所讲:“在中国人看来,人和宇宙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中道...人的小我生命一旦融入宇宙的大我生命,两者同情交感一体俱化,便浑然同体浩然同流,绝无敌对与矛盾...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这个和谐关系正是传统中所说的‘天人合....



本文编号:4032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32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