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0:15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即人化,在最为广泛地意义上,它涵盖人类生存实践中的精神运动及其现实化形态或成果。它不仅是人类生存世代传承的表征和结果,更是对于这种生存历史的总结、提炼和发展、创新,是人类历史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形态和成果,有着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共属一体的内涵结构和鲜活形式,它本质地作为一种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及其实存形态,是以生活化、艺术化的形式对社会变迁和时代精神进行记录、反映和再创造,比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节日仪式、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及文化空间等,生动地留存和再叙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价值理念、思想思维、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这成为传承人类生存生活历史的重要保障,而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根本价值和历史使命。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为主题,也即同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会教育的问题域、理论视野、分析思维和概念工具等,具体地展丌为社会教育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根据与生成、社会教育功能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在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会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社会教育的文化维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教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视角、内容和价值意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能够更好地认知、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同时在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有助于唤醒我们的文化记忆、保持和强化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从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五个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价值生成机制等,并重点阐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机制,即其与国家政权、社会生活和传承主体之间的联系、转换和生成过程;第二章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社会教育的互动关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社会教育,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其获得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思维的重要资源,而社会教育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在于指导和推动非物质文化育人、化人价值实现;第三章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即传统文化的承载功能、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功能和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等的实现,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与历史发展借以实现的重要形态;第四章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即其社会教育功能实现是多因素、多资源相互融合的综合过程,而其中的文化濡化是其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第五章是对于浙江省宁波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实践及其社会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该样本分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以经验和理性的总结,树立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宁波经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价值 社会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濡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导论11-22
  •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11-13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3-19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9-20
  • 四、本文创新之处20-22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22-42
  • 一、社会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2-28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类22-24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分析24-28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28-33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构成28-30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构成30-33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机制33-40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根据:国家政权、国家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33-36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现实“场域”:社会生活、全球化和城市化36-39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现实途径:传承和创新39-40
  • 小结40-42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教育的互动42-65
  • 一、社会教育的社会文化维度42-52
  • (一) 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42-48
  • (二) 作为社会教育之背景的社会文化48-50
  • (三) 作为社会教育之内容的社会文化50-52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教育的积极意义52-58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影响52-55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化人意义55-58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融合58-64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必要性58-61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可行性61-64
  • 小结64-65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65-91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一种精神生产65-66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传承功能66-74
  • (一) 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66-70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承载70-72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阐发72-74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与文化认同功能74-81
  • (一) 民族与文化认同的价值74-77
  • (二) 社会教育的目标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77-79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的价值具现79-81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81-89
  • (一) 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82-84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介体84-86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86-89
  • 小结89-91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91-111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境遇及其出路91-99
  •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立91-94
  • (二) 传统与现代的衔接94-95
  • (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95-97
  • (四) 社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路径97-99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99-104
  • (一)文化濡化与社会教育99-100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过程100-102
  •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特征102-103
  •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效应103-104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教育104-107
  •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意义104-105
  •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105-107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会教育107-110
  • (一) 传承体系的建立107-108
  • (二) 传承人的培养108-110
  • 小结110-111
  • 第五章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分析111-131
  • 一、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111-123
  • (一)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11-116
  • (二)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116-123
  • 二、发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现实路径123-125
  • (一)丰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方式123-124
  • (二) 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教育互动124-125
  • (三) 注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濡化功能的实现125
  • 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社会教育资源125-129
  • (一)主体依托:政府主导模式126-127
  • (二)传承体系:建立传承基地127-128
  • (三) 制度完善:研究型、展示型与传承型保护128-129
  • 四、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现实思考129-131
  • 结论131-133
  • 参考文献133-140
  • 后记140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19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