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中游新石器文化编年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互动关系
发布时间:2017-06-28 18:10
本文关键词:汉水中游新石器文化编年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互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第1章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进行了界定,回顾了以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予以了说明。 论文的第2章对汉水中游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进行了文化辨识以及分期、编年研究。通过研究,,辨识出坑南遗存、裴李岗文化遗存、老官台文化遗存、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以及庙底沟文化庙底沟类型、雕龙碑三期文化等11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遗存。从遗址材料的分组、分段入手,对这11种文化类型分别进行了分期和定年研究。最后建立起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编年序列,将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17个发展阶段。 论文的第3章讨论了豫西晋西南、豫中、秦岭南北、汉东等四个与汉水中游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程,确定了这四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汉水中游地区17个阶段的年代对应关系,建立起汉水中游及其邻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 论文的第4章在五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框架的基础上,对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流及其在不同阶段与邻近地区文化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讨论。 论文的第5章对本文的研究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汉水中游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文化 编年序列 互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20
- 1.1 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10-13
- 1.1.1 空间范围10-11
- 1.1.2 时间范围11-13
- 1.2 田野发现与研究认识13-17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17-20
- 第2章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与编年20-212
- 2.1 下王岗遗址出土材料再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六种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区分20-32
- 2.2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的发现与认识32-37
- 2.2.1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32-34
- 2.2.2 汉水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34-37
- 2.3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建立37
- 2.4 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的分期与年代37-60
- 2.4.1 文化性质与材料确认37-42
- 2.4.2 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的分期42-59
- 2.4.3 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的年代59-60
- 2.5 庙底沟文化八里岗类型的分期与年代60-93
- 2.5.1 文化的特征与命名60-62
- 2.5.2 庙底沟文化八里岗类型的分期62-91
- 2.5.3 庙底沟文化八里岗类型的年代91-93
- 2.6 朱家台文化的分期与年代93-114
- 2.6.1 文化的辨识与定名93-97
- 2.6.2 文化的分期97-113
- 2.6.2.1 典型遗址出土朱家台文化遗存的分组97-108
- 2.6.2.2 其他遗址出土的朱家台文化遗存的归组108-113
- 2.6.3 年代判定113-114
- 2.7 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的分期与年代114-148
- 2.7.1 文化特征与材料确认115-117
- 2.7.2 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的分期117-146
- 2.7.3 年代判定146-148
- 2.8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的分期与年代148-172
- 2.8.1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的文化特征149-151
- 2.8.2 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的分期151-169
- 2.8.3 年代判定169-172
- 2.9 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分期与年代172-197
- 2.9.1 以乱石滩上层为代表的遗存应是煤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172-177
- 2.9.2 材料的确认177-179
- 2.9.3 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分期179-196
- 2.9.4 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的年代196-197
- 2.10 汉水中游地区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97-209
- 2.10.1 老坟岗遗址出土的典型庙底沟文化遗存197-199
- 2.10.2 雕龙碑遗址第三期遗存的性质与年代199-209
- 2.10.2.1 雕龙碑三期遗存应为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199-204
- 2.10.2.2 雕龙碑三期文化的年代204-209
- 2.11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坐标的确立209-212
- 第3章 汉水中游邻近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框架212-258
- 3.1 豫西晋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序列212-223
- 3.1.1 枣园文化枣园类型212-215
- 3.1.2 庙底沟文化215-219
- 3.1.3 庙底沟二期文化219-222
- 3.1.4 三里桥文化222-223
- 3.2 豫中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序列223-236
- 3.2.1 李家沟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24-225
- 3.2.2 裴李岗文化225-228
- 3.2.3 后冈一期文化228-230
- 3.2.4 秦王寨文化230-233
- 3.2.5 大河村五期文化233-234
- 3.2.6 煤山文化234-236
- 3.3 秦岭南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编年序列236-246
- 3.3.1 老官台文化236-239
- 3.3.2 半坡文化239-241
- 3.3.3 泉护文化241-244
- 3.3.4 客省庄文化244-246
- 3.4 汉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序列246-256
- 3.4.1 边畈文化247-248
- 3.4.2 油子岭文化248-251
- 3.4.3 屈家岭文化251-253
- 3.4.4 石家河文化253-255
- 3.4.5 肖家屋脊文化255-256
- 3.5 汉水中游地区与邻近地区新石器文化时空框架256-258
- 第4章 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谱系与格局258-294
- 4.1 新石器时代早期258-259
- 4.2 新石器时代中期259-262
- 4.3 新石器时代晚期262-276
- 4.3.1 枣园文化时期262-265
- 4.3.2 庙底沟文化时期265-273
- 4.3.3 朱家台文化时期273-276
- 4.4 新石器时代末期276-290
- 4.4.1 屈家岭文化时期276-283
- 4.4.2 石家河文化时期283-288
- 4.4.3 煤山文化时期288-290
- 4.5 新石器时代汉水中游地区的文化发展态势290-292
- 4.6 新石器时代汉水中游地区的定位292-294
- 第5章 结语294-298
- 参考文献298-33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89年01期
2 郑杰祥;河南龙山文化分析[J];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3 ;湖南澧县宋家台新石器时代遗址[J];湖南考古辑刊;1999年00期
4 王劲;;鄂西北仰韶文化及同时期文化分析[J];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5 ;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0年03期
6 严文明;;喜读《淅川下王岗》[J];华夏考古;1990年04期
7 孙祖初;;秦王寨文化研究[J];华夏考古;1991年03期
8 赵宾福;;半坡文化研究[J];华夏考古;1992年02期
9 ;郾城郝家台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年03期
10 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J];华夏考古;199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汉水中游新石器文化编年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互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9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