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7:15

  本文关键词:《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后者作为前者的脱胎之母体和植根之土壤,为前者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贞观政要》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政治影响和文化价值效用的政治伦理思想著作。其所反映的贞观一朝唐太宗及他的臣属们治政的运思智慧和伦理睿知,再现或揭示了贞观年间治政的机理和要义。《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是贞观年间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为巩固李唐王朝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唐代,其政治伦理思想不仅促成了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宋元明清等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秉持“扬弃”的辩证原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当代的政治伦理思想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着隋朝末年“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和贞观之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在思想渊源上主要受儒家德治思想、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和法家法制思想影响。同时与唐太宗的戎马倥偬打天下及明德克己治天下的叱咤人生和史官吴兢以“董狐之笔”所进行的认真编撰有着紧密联系。《贞观政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基于对“可畏唯民”,“君依于民”的君民关系深刻认识。从唐太宗仁义为治、体恤民苦、与民休息等“民本”的治国举措的实施及其政治伦理意义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民众的重要作用,以民为本,通过对民众的重视,来争取他们对皇权的合法性认同。同时,对民众重视与否,也是生发中国古代封建君主及其统治集团君德臣德的最根本因素。统治者的君德、臣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本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培育和政治实践中的运用。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对君德、臣德的最好注脚也是体现在唐太宗君臣的民本政治伦理思想及其治民的言行、施政措施以及其效果上。《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中的以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内蕴丰富。唐太宗视君德为政权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注重修身自砺、克己明德,选贤与能、唯才是举,从善如流、诚心求谏,修养着自己的君王之德,力求“内圣外王”,从而开创了中国梦的古代典范——贞观之治。但是在位二十三年的治政历程所犯下的过失及所应得的教训也不能不提及。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统治阶层集体里,作为君王的肱股、手足,臣僚们的道德作用不可小觑,直接影响到执国理政的实施效果。《贞观政要》在对臣德与臣才孰轻孰重的辨识之上,指出敢于直言切谏、勤政清廉是贞观一代臣德政治伦理的要义。唐太宗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治世”,也是封建法制制度最健全的时期。唐太宗君臣对德法关系的认识承袭着自周以来的儒家“德主刑辅”的理念。《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强调了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思想。要求立法宽平简约、司法公正严格、诚信遵守法令、有贪必反。并加强对官员考核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多样化。唐太宗的纵囚特赦的大胆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慎刑恤民,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时候李唐王朝的强大统治力。唐太宗坚持“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以“仁德”和“武威”两手对民族问题做出了恰当处理,极大的缓和了民族矛盾,形成了当时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新局面,体现了他以诚相待、讲信修睦的民族政治伦理思想。《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有着深远历史影响、也有着其囿于时代环境的历史局限。本论文通过《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条分缕析,提出了我们今天可以从其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在社会管理上,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规矩管事,将社会事务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总言之,其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德修养和推进社会主主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启示。“先泽留嘉谟,后人当勉就。”对于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财富,后人要好好珍视。透过《贞观政要》历史沉积的烟云和灰尘,从中开掘和汲取有益于当代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的治政经邦的政治伦理智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关键词】:《贞观政要》 唐太宗 政治伦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导论14-29
  • 一、选题的意义及价值14-20
  • 二、已有的相关述评20-27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27-29
  • 第一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29-49
  • 第一节 时代背景29-34
  • 一、隋末“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的前车之鉴29-32
  • 二、唐初“国单民弱,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32-34
  • 第二节 思想渊源34-41
  •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34-37
  •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37-38
  • 三、法家的法治思想38-41
  • 第三节 唐太宗的叱咤人生和吴兢的编撰41-49
  • 一、唐太宗的叱咤人生41-44
  • 二、史官吴兢的编撰44-49
  • 第二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伦理49-75
  • 第一节 君民关系论:可畏唯民,君依于民49-59
  • 一、可畏唯民50-54
  • 二、君依于民54-57
  • 三、取信于民57-59
  • 第二节“民本”的治国举措59-75
  • 一、仁义为治60-63
  • 二、体恤民苦63-66
  • 三、与民休息66-75
  • 第三章 正德修身、选贤与能的君德思想75-126
  • 第一节 君德的重要性:治乱兴亡的关键因素76-85
  • 一、何谓君德76-81
  • 二、君德与君术的关系81-85
  • 第二节 克己明德的君德修养85-102
  • 一、慎言、慎行、慎所好85-93
  • 二、清静无为与勤业93-96
  • 三、笃学尊师96-99
  • 四、居安思危,慎始慎终99-102
  • 第三节 选贤与能的人才思想102-112
  •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103-105
  • 二、选贤任能,唯才是举105-109
  • 三、用人舍短取长109-111
  • 四、铨叙考核以求黜滥陟贤111-112
  • 第四节 从善如流的求谏纳谏思想112-116
  • 一、诚心求谏113-114
  • 二、雅量纳谏114-116
  • 第五节 盛名之下的“渐不克终”116-126
  • 一、失德于家而遗患无穷117-121
  • 二、奢纵失度有违俭约之名121-126
  • 第四章 忠义诚信、才德俱兼的臣德思想126-142
  • 第一节 臣德的重要性126-130
  • 一、何谓臣德与臣才127-128
  • 二、臣德与臣才的关系128-130
  • 第二节 忠义为重,敢于谏言130-135
  • 一、忠义130-132
  • 二、敢于直言进谏132-135
  • 第三节 勤政清廉135-142
  • 一、勤政136-139
  • 二、清正廉洁139-142
  • 第五章 明德慎刑、反腐倡廉的法制伦理142-161
  • 第一节“明德慎刑”的法制指导思想142-143
  • 第二节 立法:宽平简约143-146
  • 第三节 司法:公正严格146-151
  • 一、司法一视同仁147
  • 二、执法者的要求:选贤任能147-148
  • 三、审判以事实为据148-149
  • 四、量刑:反对任情枉法,坚持慎刑宽刑149-151
  • 第四节 诚信守法151-157
  • 一、守法与守私信孰轻孰重151-152
  • 二、对任情违法的反省152-154
  • 三、法外无情154-155
  • 四、纵囚之举与对大赦的态度155-157
  • 第五节 有贪必反157-161
  • 一、反复训诫157-159
  • 二、反贪不徇私159-161
  • 第六章 讲信修睦的民族关系伦理161-173
  • 第一节“四海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161-162
  • 第二节 安边举措:威德并行162-173
  • 一、兴威武之师保障边境安全163-166
  • 二、绥之以德,促进民族和谐166-173
  • 第七章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173-203
  • 第一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173-178
  • 一、国内影响174-177
  • 二、国外影响177-178
  • 第二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178-180
  • 一、思想意识的统治工具178-179
  • 二、人物形象的理想化179-180
  • 第三节 《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180-203
  • 一、对领导者德行修养的启示181-187
  • 二、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启示187-203
  • 参考文献203-207
  • 附录207-208
  • 后记208-2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建,陈国跃;政治伦理的前提审视:政治和伦理关系再探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贞观政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08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