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23:1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谐 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 自由主义 儒家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三大思想资源相互竞争发展的历史。在长达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先是自由主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后是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显学。改革开放之后,自由主义与儒家思想回潮,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目前中国的思想文化舞台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上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三大思想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这关系到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个体与整体、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观的基本矛盾。和谐社会观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这两对矛盾中的双方的不同定位。马克思、自由主义和儒家和谐社会观之间的基本分野在于对什么是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的不同回答。 儒家的和谐观是以整体为本位、以秩序为本位的和谐,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以个体为本位、以自由为本位的和谐,马克思的和谐观则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统一、自由与秩序之间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之间和谐观最基本的分别。根据本体论与主体哲学,和谐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如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三者有很大的不同。儒家的主体主要是一种伦理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实现主客统一。自由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科学主体,特别强调通过主体对客体的片面征服实现主客统一。马克思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能动主体,既强调改造客体又强调改造主体来实现主客统一,克服了自由主义和儒家的不足。 儒家认为封建等级社会就是和谐社会,人们按照儒家的礼制进行自我修养,控制个人的欲望和需求,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礼制,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儒家提出了一整套包括伦理在内的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在政治上主要通过治国者或者社会精英实施仁政感化百姓以获得百姓的拥戴,以实现天下的和谐以及百姓与政府的和谐。经济方面主要通过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来避免贫富不均的矛盾,以维护社会和谐。法制方面主张对于破坏制度、破坏秩序者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惩处,以此作为社会和谐的保障力量。 自由主义认为等级制度是不合理的,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永恒的和谐社会。自由主义中提出了一整套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式。自由主义将法律制度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将自由的市场竞争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将市民社会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将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尽量避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和谐社会的保障力量。从逻辑上看,自由主义的和谐观是对儒家保守主义伦理和谐观的否定,它是一种基于经济的和谐,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反映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自由主义用经济的片面性否认了伦理的片面性,仍然属于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同时,自由主义虽然反对等级不平等,但它却又在保护贫富不均这种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显然造成了新的不和谐。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认为自由主义的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这只是人类和谐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张的和谐建立在社会化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的和谐。马克思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并不能必然导致社会和谐,反而会造成贫富分化和严重的阶级对立,同时,对财富的片面追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这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的异化,将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抽象为单一的经济本质。马克思认为,要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但经济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唯一手段,要将经济的、伦理的、精神的等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人的异化,避免因贫富不均形成的阶级对立。对于自由主义特别看重的市民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获得了政治解放,只是人类解放的一个环节,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和。 通过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为主体,辩证吸收中、西和谐思想中的有益成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一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关于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经历过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个螺旋式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辩证地吸收了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和谐理论的一切有用因素,代表了人类和谐理论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唯一指导思想,既是人类和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中国特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选择。保守主义和谐思想与自由主义和谐思想富含大量有价值的思想资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参考资料,我们不能轻视、忽视它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历史与现实得出的必然结论。
【关键词】:和谐 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 自由主义 儒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B025.9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6
  • 导言16-30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6-17
  • 第二节 选题理由17-19
  • 第三节 研究状况19-28
  • 一、马克思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研究状况19-23
  •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23-25
  • 三、儒家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25-27
  • 四、三种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比较研究状况27-28
  • 第四节 研究思路28-30
  • 第一章 和谐范畴的一般考察和规定30-47
  • 第一节 和谐范畴的词源学考察30-33
  • 一、汉语中的“和谐”30-32
  • 二、西文中的“和谐”32-33
  • 第二节 和谐范畴的语用学和现象学分析33-38
  • 一、声音的和谐33-34
  • 二、天体的和谐34-35
  • 三、人体的和谐35-36
  • 四、家庭的和谐36-37
  • 五、社会的和谐37-38
  • 第三节 和谐概念的本质探讨38-47
  • 一、和谐概念的神学臆测38-41
  • 二、和谐概念的数学表述41-42
  • 三、和谐概念的系统论解释42-43
  • 四、和谐概念的哲学规定43-45
  • 五、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45-47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47-81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和谐观: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同47-51
  • 一、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首先必须是各不相同的48
  • 二、构成和谐物的不同分子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48-49
  • 三、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都能毫无阻碍地自由发展49
  • 四、和谐在现象上表现为自由与秩序的统49-50
  • 五、和谐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同一50-51
  • 第二节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论51-55
  •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质51-52
  • 二、呈现在历史中的和谐社会52-55
  • 第三节 真正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55-63
  • 一、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人与自身的和谐56-57
  • 二、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57-59
  • 三、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人的和谐59-61
  • 四、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61-63
  •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谐还是对立?63-73
  • 一、关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63-64
  • 二、古典经济学的对立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和谐论64-65
  • 三、马克思评“一切乐观主义的和谐智慧”65-68
  • 四、单纯流通或简单交换过程确实是和谐的68-71
  • 五、不和谐的根源:资本和劳动的外在对立71-73
  • 第五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73-81
  • 一、空想共产主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73-74
  • 二、消灭社会化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74-76
  • 三、重建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制度76-81
  •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81-106
  •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和谐81-90
  • 一、自由主义的和谐概念81-82
  •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82-86
  • 三、自由主义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86-90
  •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90-97
  • 一、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的社会和谐90-92
  • 二、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自身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92
  •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限制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92-94
  • 四、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94-95
  • 五、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反对整体对于个体的干预95-97
  • 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97
  • 第三节 自由主义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97-100
  • 一、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97-99
  • 二、社会主义导致不和谐99-100
  •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100-106
  •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100-101
  • 二、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101-102
  • 三、市民社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102-103
  • 四、政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103-104
  • 五、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104-106
  • 第四章 儒家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106-134
  • 第一节 儒家的和谐观:以整体秩序为本位的和谐106-125
  • 一、儒家的和谐概念106-108
  • 二、儒家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108-118
  • 三、儒家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118-125
  • 第二节 儒家的社会和谐论125-128
  • 一、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125
  •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意义上的天人合125-126
  • 三、人与人的关系:等级秩序下的和谐126-127
  • 四、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服从整体127-128
  • 五、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朴素的系统观128
  • 第三节 儒家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128-130
  • 一、僭越礼制128-129
  • 二、私欲逐利129-130
  •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130-134
  • 一、仁政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130-131
  • 二、伦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131
  • 三、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131-132
  • 四、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132-134
  • 第五章 三大和谐社会理论的整体比较和特质定位134-144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观的异同134-138
  • 一、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134-135
  • 二、三者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的异同135-137
  • 三、三者在自由和秩序关系上的异同137-138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138-144
  • 一、儒家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138-140
  • 二、自由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140-142
  • 三、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142-144
  •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选择144-147
  • 参考文献147-152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152-153
  • 后记153-1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德智;试论莱布尼茨和谐学说的理论特征——兼论其与中国阴阳和谐学说的根本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茅于轼;;为什么市场能够保障粮食安全?[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7期

4 秦相平;王彩波;;自由主义的三种理论形态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批判与扬弃[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李殿斌,贾万平;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廖士祥;和谐原理与对立统一规律[J];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7 萧诗美;;“对立同一”的实质是“和”而不是“斗”[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8 许家星;;超凡与入俗——朱子四书学圣人观略析[J];孔子研究;2010年06期

9 杨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发展——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J];理论与改革;2007年04期

10 黄楠森;;“和而不同”与“和谐”概念[J];理论视野;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57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57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1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